07西北地區--陽關之外,蒼涼之美(1 / 3)

黃帝陵

黃帝陵又稱“橋陵”,坐落於黃陵縣橋山之巔,占地約4平方千米。墓塚高達3.6米,周長48米,陵前有墓碑,上刻“橋山龍馭”4個大字。裝飾肅穆華麗的祭亭內有座石碑,上麵銘刻了郭沫若的手跡--黃帝陵。祭亭前有高10餘米土丘,據說是漢武帝來此祭陵時所築,後人稱為“漢武仙台”。

●氣勢磅礴的廟宇

黃帝廟位於黃帝陵東南方的山腳下,氣勢恢弘的入口廣場麵積約10000平方米,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廣場北端為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的軒轅橋,全橋均由花崗岩石料所砌,顯得粗獷古樸,共9跨,有石梁121根。橋下為蓄水量可達46萬立方米的印池,印池四周綠樹成蔭,橋山古柏倒映於池中,與藍天白雲相互襯托,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

軒轅橋北端為有95級台階的龍尾道,象征著黃帝“九五之尊”的至高無上,由龍尾道向上即可登臨莊嚴雄偉的廟院山門,祭祀人員需整飾衣冠,靜心淨麵,方可進入大殿祭祀。黃帝廟正殿麵闊7間,進深3間,為歇山頂。

在殿正中的木質壁龕內,鑲嵌著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廊,其中有曆代碑石40餘塊,比較著名的有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奉旨栽植鬆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1325)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祭黃帝陵禦製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祭黃帝橋陵碑等。

●古鬆獨霸天下

陵區內山水環抱、古柏參天、古殿巍峨。黃帝廟前有棵著名的“軒轅柏”,傳說是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下環圍10米,經曆了5000年的風霜雨露,至今仍然蒼翠雄勁、巍然屹立,被尊為“世界柏樹之父”。

黃帝廟內還有一棵奇特的古柏,樹身瘢痕密布,排列整齊的洞眼能流出晶瑩閃亮的柏液,猶如斷釘在內,俗稱“掛甲柏”。傳說當年漢武帝命令18萬大軍列隊橋山俯首默祭,然後卸下自己的盔甲掛在柏樹上,獨自登上祈仙台祈禱。從那以後,那棵樹就變成獨一無二的掛甲柏。尤其清明節前,柏液凝結為球狀,經陽光照射,樹上就像掛滿了璀璨的珍珠。

據統計,陵山有千年古柏6萬多株,它們突兀地挺立在漫無邊際的黃土高原中,展現自己的千古雄風。

甘肅

古時稱“張掖”為“甘州”、“酒泉”為“肅州”,“甘肅”一名即是從中各取首字合成。該省四周被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阿爾金山等崇山峻嶺所包圍,由於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各係山脈也自然呈現出西北-東南走向,森林資源多集中在山地周圍,大多數河流的源頭也分布在各係山脈中。

黃帝陵

黃帝陵又稱“橋陵”,坐落於黃陵縣橋山之巔,占地約4平方千米。墓塚高達3.6米,周長48米,陵前有墓碑,上刻“橋山龍馭”4個大字。裝飾肅穆華麗的祭亭內有座石碑,上麵銘刻了郭沫若的手跡--黃帝陵。祭亭前有高10餘米土丘,據說是漢武帝來此祭陵時所築,後人稱為“漢武仙台”。

●氣勢磅礴的廟宇

黃帝廟位於黃帝陵東南方的山腳下,氣勢恢弘的入口廣場麵積約10000平方米,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廣場北端為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的軒轅橋,全橋均由花崗岩石料所砌,顯得粗獷古樸,共9跨,有石梁121根。橋下為蓄水量可達46萬立方米的印池,印池四周綠樹成蔭,橋山古柏倒映於池中,與藍天白雲相互襯托,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

軒轅橋北端為有95級台階的龍尾道,象征著黃帝“九五之尊”的至高無上,由龍尾道向上即可登臨莊嚴雄偉的廟院山門,祭祀人員需整飾衣冠,靜心淨麵,方可進入大殿祭祀。黃帝廟正殿麵闊7間,進深3間,為歇山頂。

在殿正中的木質壁龕內,鑲嵌著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廊,其中有曆代碑石40餘塊,比較著名的有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奉旨栽植鬆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1325)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祭黃帝陵禦製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祭黃帝橋陵碑等。

●古鬆獨霸天下

陵區內山水環抱、古柏參天、古殿巍峨。黃帝廟前有棵著名的“軒轅柏”,傳說是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下環圍10米,經曆了5000年的風霜雨露,至今仍然蒼翠雄勁、巍然屹立,被尊為“世界柏樹之父”。

黃帝廟內還有一棵奇特的古柏,樹身瘢痕密布,排列整齊的洞眼能流出晶瑩閃亮的柏液,猶如斷釘在內,俗稱“掛甲柏”。傳說當年漢武帝命令18萬大軍列隊橋山俯首默祭,然後卸下自己的盔甲掛在柏樹上,獨自登上祈仙台祈禱。從那以後,那棵樹就變成獨一無二的掛甲柏。尤其清明節前,柏液凝結為球狀,經陽光照射,樹上就像掛滿了璀璨的珍珠。

據統計,陵山有千年古柏6萬多株,它們突兀地挺立在漫無邊際的黃土高原中,展現自己的千古雄風。

甘肅

古時稱“張掖”為“甘州”、“酒泉”為“肅州”,“甘肅”一名即是從中各取首字合成。該省四周被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阿爾金山等崇山峻嶺所包圍,由於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各係山脈也自然呈現出西北-東南走向,森林資源多集中在山地周圍,大多數河流的源頭也分布在各係山脈中。

嘉峪關

嘉峪關在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千米處,居於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明代長城沿線上建造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這座古建築因堅固雄偉、氣勢磅礴,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馮勝築雄關

明初時,征虜大將軍馮勝在歸途中,於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的西麓開始建關。這一年是1372年,算起來要比山海關早建9年。168年後,嘉峪關終於建成竣工,它與附近的城台、城壕、烽燧台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係,所以也被稱為“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