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四少”,是指要少一點自卑,少一點盤算,少一點冷漠,少一點猜忌。
少一點自卑。一個人要的是謙卑而不是自卑。謙卑和自卑不同。自卑是一種定勢錯位,往往是和身心方麵的某些缺陷或缺點聯係著的,是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作過低的評價,其實質是自我貶低,這種心理的存在必然是隻知己短,不知己長,自信心不足,縮手縮腳,在社會交往中膽小怕事,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由於自卑而性情低落,性格怯懦,悲觀消極,對前途茫然而失望,看不到光明,缺乏拚搏和奮鬥精神。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魅力和獨特個性。因此,自卑是抑鬱症的心理基礎。
少一點盤算。何謂盤算,就是心裏算計或籌劃。遇到問題,心裏一點不考慮、不算計的是“癡子”;考慮得太多、盤算得太細的是“傻子”。盤算得過多,是失眠和抑鬱的導火索。社會上的許多事情,若無法改變它,你就必須適應它。社會上有些潛規則和不能把握的事情,不能強求。任何事情都要順其自然,隻要自己努力了就問心無愧。定位要準確,心態要擺正,應該你得到的東西,遲早終歸是你的,不必過分地去追逐;不應該是你的,盤算再多也沒用。越是盤算得多,腦子就越急,心裏就越冒火,情緒也就越糟糕。輕的,茶飯不思,精神不振;重的,焦慮失眠,徹夜不寐。甚至越是想不開,就越鑽牛角尖,由盤算而生鬱悶,由鬱悶而生抑鬱,由抑鬱而生絕望。鄭板橋有句名言“吃虧是福”,雖不能稱為絕對真理,卻是待人處事的至理名言。
少一點冷漠。古人說得好“仁者無憂”,還說“仁者愛人”。妄自菲薄和夜郎自大都會導致冷漠,冷漠是一種非社會的心理和行為。人是社會的人,愛他人的人,才能被他人所愛;愛社會的人,才能被社會所愛。冷漠是把社會和個人截然分開的意識在作怪,心懷冷漠的人對他人的危難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對無關個人利益和不關自己的事,高高掛起。名為潔身自好,實則麻木不仁。采取冷漠的態度實質上是逃避個人應盡的社會職責。每一個人的生存都不可能沒有他人的幫助。你對社會冷漠,社會必然無視你。你對集體冷漠,集體必然拋棄你。冷漠的結果是無助,無助帶來的是孤獨和無望。當你需要社會救助的時候,隻能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了。因此說,少一分冷漠,多一分關愛,多一分熱情,火熱的心腸才能擺脫孤獨,擺脫無助和抑鬱。
少一點猜忌。猜忌,又叫猜疑。猜疑,心理正常的人在一定心理條件下產生的猜疑都是屬於常態心理範圍,這種猜疑的產生和他們的性格特征、心理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變態心理者的猜疑,在精神病學上叫作“妄想”,是一種歪曲的信念、病態的推理和判斷。猜疑,實質是一種自我封閉,有意無意地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加了一道隔離牆。猜忌多疑的人,對周圍的事物敏感、多心,毫無根據地懷疑別人,總是把周圍的一切與自己相聯係,過多地作悲觀的預測和不切實際的判斷,常常為小事而耿耿於懷。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既害別人,又害自己。因為猜忌而胡思亂想,因為猜忌而神魂顛倒。丟掉了猜忌,就是丟掉痛苦,換來人格的升華,換來豁達的心胸。
所謂“五必須”,是指必須學會舍得,必須學會適應,必須學會交往,必須學會宣泄,必須學會恬淡。
必須學會舍得。抑鬱症總是青睞那些追求完美的人,而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又總是事必躬親,什麼也放不下,什麼也舍不得。古人講“舍得”,客觀而辨證,有舍才有得。生活中、工作上舍去什麼,留下什麼;拿起什麼,放下什麼;追求多少,放棄多少;固守多少,舍棄多少。生命的藝術說到底是“舍得”的藝術。並不是要我們把世界舍掉,把生命舍掉,把工作舍掉,把時間舍掉,而是要把欲望舍掉,把私利舍掉。抑鬱症是被過大的精神壓力“壓”出來的,不要一味地為追逐名利而得不償失,不要對自己苛求太多而活得太累,不要總是想去“得”,世界上很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殘缺是最好的完美,明珠自然會煥發光芒,這就叫作無求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