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自尊心與上進心
一年級的小齊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績不佳,就歸結為孩子智力不好,忙著給孩子測智商。結果孩子大考時,語文加數學一起沒有到100分。老師找孩子談話,孩子說:“我爸爸說我是‘弱智’!”老師說:“你不是‘弱智’,而是不用功!”小齊大哭起來。以後,小齊以“弱智”自居,再也沒學出好成績……
專家解析
教育要麵向全體學生,但這種信念並沒有在每個教育者的頭腦裏紮下根。在有些人眼中,“可造之才”總是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甚至隻是少數幾個尖子;而那些成績平平的學生隻能“廣種薄收”,至於成績不佳的“差生”更是“朽木不可雕”。這種可怕的偏見,不僅影響大人的情緒,而且也人為地造成了“幸運兒”和“不幸兒”。不利於貫徹“麵向一切學生,麵向學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則。
調查表明,大量學習後進生,都是智力發展正常的兒童,產生分化的原因與他們學習時的精神狀態不佳,注意力分散,缺乏學習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克服困難的意誌品質密切相關。
心理學家提出,天才兒童應當包括:中等以上的智力,良好的個性品質,豐富的創造力。後兩條都是非智力因素,它與兒童成長的心理環境和受到的教育密切相關。家長們在重視開發幼兒智力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好學多思的品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注意力集中、富有責任心的品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意誌。這些優良品質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任何班級裏的學生總有好、中、差之分,好學生惹人喜愛,“差生”使人煩惱。
處於後列的學生最大的期待是“得到公平的對待”。為了教育好下一代,必須克製個人的好惡,因為孩子每個人都應該得到愛護。要為每個學生爭取時機,利用時機,創造時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從而自勉自強。
教育誤區
1.怨天尤人。存在成見,一味揭短,埋怨諷刺,叱責不當,使之甘於落後。
2.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在不恰當的比較之中丟失自尊、勇氣和自信。
3.喜怒無常。暴怒、責罵不說明理由,搞得孩子莫名其妙,自卑自憐。
成長故事
“被堆砌成的你我”——一名高中生的作文
“小時候,我們都搭過積木。有那種最傳統的木質的,還泛著淡淡漆味的原始積木,長方形的、三角形的;也有那種有著鮮亮光澤、散著淡淡塑料味的積木。
玩具在年複一年中,以我們成長的速度慢慢老去。縱然它曾經是我們眼中的高樓、堡壘,它們終究會和那些老舊的物品一起,被套上黑塑料袋,送上垃圾車。
我們又何嚐不是如此?我們沒有這些積木的悲哀,可我們就是那些堡壘。我們的性格,我們的素養甚至我們的一言一行的養成,都在大人的影響中一點一滴地被堆砌。因為它隻是我們的宿主,真正的我們是一個被堆砌起來的意識或靈魂。我們穿著自己的軀殼,吸吐著父母給的一口氣,用著多年來被慢慢壘砌起來的靈魂,行走在這世上。我們就像一盒散積木搭起來的建築,受到別人和社會的影響,堆成自己。我們可以毫無牽掛地自己過活,因為我們和積木們一樣,都是被他人堆砌的作品。我們要做的,就隻是不要讓自己白白積得一身浮灰。”
老師看到這篇作文,並沒有隻是當作文學作品,而是跟學生促膝談心。她了解到:孩子近來心情很苦惱、很矛盾。因為在內心深處,常有些欲望、一些衝動,在燃燒,在折磨自己,想嚐試,不太敢;想克製,又克製不住。因為精力太旺盛,總想找個機會,去親自嚐試一下人生各種酸甜苦辣,去實際做些事情,哪怕是發泄一下也好,而不願隻聽一些不著邊際的空談……老師和家長共同攜手,對處在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階段的學生,不是橫加幹涉,動輒斥罵;而是加深理解,尋找恰當的時機,進行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