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1 / 3)

掩殺,番兵死傷大半,金霞關亦為唐軍所得。

薛元帥在界牌關得到捷報,率大隊來到金霞關,歇兵一日,繼續朝截天關進發。

截天關的大都督骨祿特勒,乃是大可汗賀魯的本家子侄,此人並沒多大能耐,隻是靠著他叔王才當上了領兵都督。骨祿特勒一看,界牌關、金霞關都已失守,我這個截天關距離本土又遠,唐軍朝發夕至,而援軍連一點影子也沒有,於其死守孤城,全軍覆沒,還不如逃回本國,讓叔王替我報仇。他與莫賀咄一商量,莫賀咄完全同意,於是傳下命令,全軍拔營起隊,撤出截天關。關內的番兵早被金霞關逃來的敗卒散布的失敗情緒弄懵了,一聽說都督讓他們撤退,誰還想留在這兒等死啊,一切輜重都不要了,亂哄哄向西奔逃。待到唐軍到來,這兒已經是一座空城了。

唐軍以破竹之勢,連取三關,當兵的心中高興,是自不必說,就是那些總管、都督、偏副將軍,也是一個個喜氣洋洋,都認為西突厥不堪一擊,用不了半年,我們就可以凱旋而歸與妻子團圓了。可是薛元帥並不這麼看。元帥知道,雖然說番兵望風而逃,我軍走馬取三關,勢如破竹,但並未有真正挫動敵軍的銳氣,況且賀魯也沒有把這兒當作主要戰場,因為這三關原屬大唐,兩軍如果在這兒作戰,唐朝的人馬糧草可以源源接濟,而突厥兵遠在西域,中間又隔著八百裏旱海,糧草運輸都有困難,困守孤城,必敗無疑。他們是想把唐軍引到沙漠以西,在那兒同我軍決戰哪!薛元帥當即傳下將令,要大小將軍,馬步兒郎,在截天關歇兵三日,準備糧食草料,水袋帳篷,繼續西進。

大軍離了截天關,繼續往西,第五天便到了旱海的邊緣。再要放眼四顧,嚄,但隻見風卷黃沙遮天日,未知何處有人煙。後人曾有邊塞詩曰: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唐營將士同風沙幹旱搏鬥了半個月,終於渡過了八百裏旱海,前行來到西突厥第一座關城——寒江關。

這個寒江關,依山傍勢,建在兩山之間,擋住了東西往來的大道,地勢非常險要,是易守難攻。守關都督姓樊名洪,年約五旬開外,此人熟讀兵書戰策,殺法驍勇,在西域稱得上是一員虎將。老樊洪有二男一女,長子樊龍,次子樊虎,俱都是武藝高強。老樊家最厲害的,要數樊洪的女兒樊梨花了。樊小姐自幼習武,後來又跟著世外高人黎山聖母學藝六載,善使一口繡絨刀,那真得說是刀法嫻熟,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稱得起是巾幗的英雄,女中之魁首。樊家父子鎮守寒江關,原有二萬人馬,自從大唐興兵以來,突厥王西退,把這裏作為阻止唐軍的第一站,就又給他留下了一萬人馬。金霞關、截天關兩家都督戰敗,率殘兵逃到這裏,又帶來五六千番兵,眼下寒江關共有番兵番將近四萬人。莫賀咄、骨祿特勒不敢回三彌城,一邊上表謝罪,一邊留在寒江關,幫助樊家父子共守關城。

且說薛元帥統大兵來到寒江關,離關十裏紮下五座大營。正要埋鍋造飯,忽聽得轅門外“咚、咚、咚”大炮聲響,藍旗官快步如飛跑進了帥帳,單膝紮跪,刀尖點地,一聲稟道:“報!啟稟大帥得知,轅門外有兩員番將,帶領一哨人馬,前來討敵罵陣,口口聲聲要大帥出馬臨敵,如若不然,他們就要馬踏連營了。”

“知道了,再探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