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未曾說話口打唉聲:“皇兒有所不知,前敵的情況於我軍不利呀。老元帥身體欠安,二路帥違犯軍紀被罰了牢房,詳細內情朕就不多說了,皇兒到了前敵,自然明白。孤所以不快者,就為的樊梨花呀!”
皇上從打薛丁山初會樊梨花說起,把他們之間的幾次分裂,詳詳細細地述說了一遍。末了他交代太子道:“朕本意在這兒見見樊姑娘,勸說她幾句,既是皇兒到此,朕也就不再久停,明日便起駕回京。關於樊姑娘的事情,就由你代辦了。你一定要想方設法找到樊梨花,然後委以重任,你封她什麼官職,孤都同意。皇兒啊,你記住朕的話:兩軍陣前隻要有了樊小姐,天大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找不到樊梨花,那可是勝負難料,前途堪虞呀!”
李治一看,父皇的口氣這麼莊重,知道這件事關係到戰爭的勝負,便牢記在心,連連點頭。父子倆又談了一會兒,太子告辭出去。╩╩
次日平明,李世民用過早飯,帶著羽林軍回京,不必細表。
且說太子李治聽了皇上之言,心中暗想:父皇久曆戎行,經驗豐富,且重視賢臣良將,知人善任啊。他老人家交代我沒有樊梨花就難以取勝,看來非得找到樊小姐不可呀。沈三多說他也不知道樊小姐的下落,我到哪兒去找呢?哦,有了,樊梨花數次受辱,憤而出走,她有著天大的冤枉啊,我何不在此停留數日,放出皇榜,托言受理民事,讓她前來告狀呢!想到此他當即傳旨:在寒江關內外,直至百裏以內的窮鄉僻壤,寺廟道觀,貼出告示,告知軍民僧道人等,凡含冤負屈者,無論冤情多大,三日之內均可到寒江關告狀。
告示一貼出去,告狀的百姓陸陸續續來了不少,就是沒有一個叫樊梨花的,而且所告內容多為爭莊奪產、欺男霸女之類,這些案子李治都讓沈三多找人處理,他在這兒專等樊梨花。到了第三天上午,來了一個村姑,一直到太子的行宮,口喊冤枉。
李治一看,這個女子衣衫破舊,發髻蓬鬆,不是他想象中的樊梨花,便一聲說道:“這一女子,你要狀告何人?”
“啟稟千歲,民女狀告武衛大將軍、征西二路元帥薛丁山。”
“你是什麼人?為何要狀告薛丁山?他對你有何仇恨,快快對本王講來。”
“千歲容稟,民女樊梨花,乃寒江關人氏。我狀告二路元帥薛丁山,為國擋賢,堵塞賢路;無中生有,誣陷忠良;以怨報德,忘恩負義;不尊聖命,目無君王;違背師訓,離經叛道;忤逆不孝,不敬爹娘。他不講忠孝仁義,哪管禮義廉恥。使民女立戰功不能沐君恩,懷赤誠無以報國家,流落荒野,飲恨長歎,避坑落井,雪上加霜。”
樊梨花激情難捺,把薛丁山對她的侮辱、打罵,一一說出。末了說道:“千歲,民女冤深似海,實難以言語表達,求千歲為我做主啊。”
太子一聽,看來這個村姑真是樊梨花呀,這可應了那句話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於是說道:“樊小姐請起來吧,本王準下你的狀子就是。”
“謝過千歲千千歲。”樊梨花叩頭站在一邊。
正這時候,沈三多由打門外進來。給太子見禮已畢,李治說道:“沈老將軍,我正要派人去叫你呢,你快看看這位是誰吧。”
沈三多轉身一看,又驚又喜:“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