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劉備卻很浮躁。

公元221年5月15日(曹魏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劉備在成都西北武擔山即皇帝位,七月便禦駕親征,並且命令張飛到江州(今重慶)會合。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首級也被拎到孫權那裏去了。

這可真是出師不利,劉備卻一意孤行。忠誠而英勇的趙雲由於對東征持保留意見,甚至不得隨軍。這時,關羽陣亡,黃忠病故,張飛被殺,剩下的馬超防魏於北,趙雲不受信任,東征的隊伍中還有像樣的將領嗎?

沒有。這個隊伍中也沒有一流的謀臣和軍師。龐統早已戰死,法正也已去世,諸葛亮鎮守成都走不開。指揮這場戰爭的,隻能是劉備自己。

劉備卻屢犯錯誤。

其實,劉備軍中也有明白人,偏將軍黃權就是。黃權對劉備說,吳軍驍勇善戰,不好對付;我軍順江而下,進易退難。因此黃權建議,由他自己擔任先鋒試探深淺,劉備則在後方坐鎮指揮,以免孤軍深入的風險。

可惜劉備不聽。他把黃權打發到江北,自己則不顧一切地向前推進,率領大軍穿過長江三峽,並在公元222年的農曆正月打進了東吳王國的西大門夷陵。

吳軍卻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陸遜。陸遜跟孫權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沉得住氣的人。他很清楚,劉備來者不善銳氣正旺,又憑借高地據守險要,因此必須避其鋒芒打持久戰。隻要把蜀軍拖成疲勞之師,就能靜觀其變以求一逞。

陸遜的估計完全不錯。來勢洶洶的蜀軍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線,隻能駐紮在夷陵到猇亭數百裏的崇山峻嶺間。這是陸遜主動讓給劉備的,卻未必是什麼福地。

劉備當然不會坐等。可惜,盡管他一再挑釁,陸遜卻穩坐釣台拒不應戰。一連幾個月找不到決戰機會的蜀軍情緒低落,再加上運輸困難,給養不足,天氣漸熱,他們的人心越來越渙散,實際上已成強弩之末。

這時陸遜宣布,反攻的時機到了。

就在吳軍士氣高漲之時,劉備的破綻也暴露無遺。他到達猇亭前線後,放棄了水陸並進的有利條件,反而命令水軍上岸,立營數十屯,綿延七百裏。遠在洛陽的曹丕得到消息後立即斷定:我看孫權的捷報就要來了。

陸遜用的,則是赤壁之戰中的老辦法。他命令先頭部隊的士兵每人都帶一把茅草,到了劉備的軍營就放火,同時進行猛攻。一旦火勢形成,諸軍同時出擊。

這一辦法果然奏效。在陸遜的號令下,吳軍主力齊集猇亭大戰劉備,連拔蜀軍四十餘營。劉備猝不及防,焦頭爛額倉皇出逃。蜀軍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屍骸塞滿長江漂流而下,再也回不了益州。

陸遜一戰告捷。

這是繼官渡和赤壁之後第三次劃時代的戰爭。官渡之戰後,北部中國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戰後,南部中國成了對抗的力量;夷陵之戰後,曹魏固然過不了長江,孫吳和蜀漢也吞並不了對方。

相反,劉備卻很浮躁。

公元221年5月15日(曹魏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劉備在成都西北武擔山即皇帝位,七月便禦駕親征,並且命令張飛到江州(今重慶)會合。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首級也被拎到孫權那裏去了。

這可真是出師不利,劉備卻一意孤行。忠誠而英勇的趙雲由於對東征持保留意見,甚至不得隨軍。這時,關羽陣亡,黃忠病故,張飛被殺,剩下的馬超防魏於北,趙雲不受信任,東征的隊伍中還有像樣的將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