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原文就是“君便自取之”,跟劉備托孤一樣。

當然,張昭不是諸葛亮,孫權也不是劉禪。但孫策和劉備的憂慮卻如出一轍,他們擔心的都是地方勢力。

跟劉備開創的蜀漢王朝一樣,孫策建立的也是一個外來政權,還是靠武力強行建立的。事實上,孫家雖然也是吳人,卻不是士族而是寒族。孫堅發跡的地方也不在江東而在江西,自己還是袁術的部下。因此,當孫策帶著孫堅的舊部過江歸來時,遇到的幾乎到處都是敵意。

江東並不承認孫策是自己人。

不受歡迎的結果是大開殺戒,血腥鎮壓的結果則是四處皆反,孫策自己也被仇家所刺。這位“小霸王”終於意識到,不改變政策和作風,政權就保不住。

所以,他選擇了孫權。

孫權則選擇了與蜀漢不同的道路。

實際上,正如蜀漢內部有三股勢力(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東吳政權也有三大派係,這就是淮泗將領、流亡北士和江東士族。其中,淮泗將領是孫堅和孫策的舊部,流亡北士則是避亂江東的北方士人。

當然,他們都是外地人。

孫策建立政權,靠的就是這些外地人,尤其是張昭和周瑜。周瑜是淮泗將領的領袖,為武將之首;張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為文臣之魁。後來,也正是這一文一武夾輔孫權,不但保住了江東,還不斷發展壯大。

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功不可沒。

但,如果孫權滿足現狀就此止步,那麼,東吳就會永遠是一個沒有根基的飄忽政權,下場不會比蜀漢更好。因為江東士族對他們的反感、警惕、疑懼和排斥,絕不亞於甚至遠遠超過益州士族之於劉璋和劉備。

更何況,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雖然掌握了槍杆子和筆杆子,錢袋子卻在江東士族那裏。

當然,人心、輿論和風向標也在他們那裏。

因此,如果孫權也像劉備和諸葛亮那樣,堅持“以我為主,後來居上”的組織路線,那麼,他們隻會比蜀漢滅亡得更早。要知道,赤壁之戰以後,曹魏可是一直把東吳看作頭號敵人,屢屢發兵征討孫權的。

孫權完全清楚這一點。他也很清楚,自保自救自立自強的唯一辦法,是拉江東士族入夥。這就必須調整政權內部的結構,更必須讓出權力和利益。

深謀遠慮的孫權當真這麼做了,而且有條不紊。比如最重要的軍事指揮權,便一步步由淮泗將領周瑜、流亡北士魯肅、南渡平民呂蒙過渡,最後交到了江東士族陸遜手裏。之後,他又部分地交出行政權,任命顧雍為丞相。

陸遜和顧雍是本土士族的代表,既代表江東四大家族(虞、魏、顧、陸),也代表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陸遜和顧雍出將入相後,做官的四大家族子弟多如過江之鯽,數以千計。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以及他們的子弟則被邊緣化,慢慢淡出甚至退出了東吳政權。

這樣一來,江東士族就跟孫吳政權捆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孫吳政權的利益,就是江東士族的利益。即便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江東士族也要捍衛孫吳政權,因為他們是在保家衛國。

孫權成功地實現了政權的江東化,也基本做到了“吳人治吳”。這是東吳與蜀漢不同的緊要之處,也是他們在三國當中治理得最差,持續時間卻又最長的原因之一。

那麼,東吳為什麼還是會滅亡?

不妨來看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