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孫權是無理想有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隻不過,他知道自己勢單力薄,因此他並不著急。一直等到條件完全成熟,才肯戴上皇冠。
這一點,吳國君臣其實心中有數。
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後,孫權派都尉趙谘使魏。曹丕問趙谘:你們吳王,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
趙谘說:雄略之主。
曹丕問:什麼叫“雄略之主”?
趙谘答:虎視天下是雄心,屈身陛下是謀略。
這可真是大實話。
實話實說的還有鄧芝。他第二次使吳時,孫權對他表示:將來滅了曹魏,貴我兩國分治天下,豈不很好?
鄧芝卻說:天無二日,士無二主。消滅曹魏以後,如果大王還不知道天命在哪裏,貴我兩國就隻好各自都敲起戰鼓來。那個時候,戰爭可才剛剛開始呢!
孫權哈哈大笑說:你怎麼實誠到了如此地步!
然而五年過去,孫權當真稱帝時,就連諸葛亮也不說這樣的空話了。他力排眾議,毅然遣使祝賀,並與孫權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不但承認東帝(吳帝)與西帝(蜀帝)並尊,還相約在紙麵上預先瓜分了曹魏的地盤。
這時,由於丟失街亭而自貶三級的諸葛亮,剛剛恢複丞相職務。麵對眾人的質疑,他的回答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要考慮的,是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匹夫之勇是沒有意義的,教條主義也沒有意義。
沒錯,審時度勢,不等於不要原則。
孫權也是這樣。當他彎下腰來屈身事魏時,頭卻是抬著的。曹魏多次要他送兒子做人質,他就從不答應。可以說,他是卑躬不屈膝,屈膝不變心,有傲骨無傲氣。
他的使臣也不卑不亢。
還是上次趙谘使魏的時候,曹丕因為自己博古通今才華橫溢,曾不無嘲諷地問:吳王也懂學術嗎?
趙谘答:吳王博覽群書,卻不咬文嚼字。他守衛的是千裏江防,統率的是百萬雄師,領導的是眾多賢才。經天緯地才是他的誌向,尋章摘句不是他要做的事情。
曹丕又問:朕可以討伐吳國嗎?
趙谘答:陛下有陛下的軍隊,寡君有寡君的防備。
曹丕又問:吳國害怕我大魏嗎?
趙谘說:千軍萬馬,金城湯池,何懼之有!
曹丕再問:像先生這樣的人才,吳國有多少呢?
趙谘說:特別聰明的也就八九十個吧!至於像微臣這樣的,那是“車載鬥量,不可勝數”。
對於孫權,我們是不是該有新的認識?
看待劉備,也當如此。
實際上,孫權是無理想有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隻不過,他知道自己勢單力薄,因此他並不著急。一直等到條件完全成熟,才肯戴上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