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真是漏洞百出。
什麼叫“降漢不降曹”?難道劉備一夥原本是對抗大漢的“反政府武裝力量”,現在決定投降漢帝國了?另外兩件事情也同樣大成問題:過五關斬六將對曹操是不義,華容道放走曹操對劉備是不忠。
羅貫中編的這些故事和說辭,還可以相信嗎?
實際上,《三國演義》的破綻不勝枚舉,比如“三氣周瑜”就絕無可能,因為周瑜從來就沒算計過諸葛亮。何況周瑜風流儒雅氣度非凡,豈會被別人氣死?諸葛亮光明磊落一身正氣,又豈能在害死盟友後還出言輕佻?
沒錯,周瑜是主張防範劉備,但那是在赤壁之戰後,怎麼會在戰前一再陷害諸葛亮?同樣,諸葛亮也並非奸詐小人,又怎麼會幸災樂禍地說“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樣的品位和格調,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難怪胡適先生要斥之為“陋儒”。
世間有此陋儒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國人不以為非反倒推崇備至;書中有此破綻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國人並無質疑反而津津樂道。這又是為什麼?
為了圓夢。
傳統社會的中國人,其實是一直有夢的。第一個叫“大同夢”,也就是回到部落時代。第二個叫“小康夢”,也就是回到邦國時代。這兩個夢都實現不了,就開始做“治世夢”。這是帝國時代的“中國夢”。
治世夢也包括三個內容。首先是希望有一個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這就是“聖君夢”。其次是希望各級官員清正廉潔,這就是“清官夢”。如果聖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則希望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俠客夢”。
聖君,清官,俠客,是中國人的千年夢。
這三個夢,羅貫中都幫我們圓了。聖君就是劉備,清官就是諸葛亮,俠客或俠士就是關羽和張飛。三個夢三個代表,都在劉備集團,尊劉貶曹豈能不大得人心?
至於曆史的真相,則無人關注。
事實上,《三國演義》創造的文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原本來自民間,之後又在民間廣泛流傳,變本加厲。兩股力量的齊心協力,使這段曆史與它的本來麵目漸行漸遠。
這並不奇怪。畢竟,治世是萬眾之向往,忠義乃核心之價值。作為農業民族,或者說,作為非商業民族,我們沒有契約精神,沒有法治觀念,沒有公民意識。結果,就隻有君臣父子、綱常倫理和江湖義氣。
忠義作為核心價值,也應運而生。
不可否認,這裏麵有著美好的願景和良善的動機:忠用來規範自己,義用來規範別人。我忠誠,你仗義,秩序便得以維持,關係便得以維係,天下便得以太平。
這是一個“桃園夢”。
然而忠義作為核心價值,卻又十分可疑。實際上,它的內部充滿矛盾和悖謬。比方說,清官要盡忠,俠客要仗義,聖君呢?忠也好,義也罷,用在他身上都不合適。
這可真是漏洞百出。
什麼叫“降漢不降曹”?難道劉備一夥原本是對抗大漢的“反政府武裝力量”,現在決定投降漢帝國了?另外兩件事情也同樣大成問題:過五關斬六將對曹操是不義,華容道放走曹操對劉備是不忠。
羅貫中編的這些故事和說辭,還可以相信嗎?
實際上,《三國演義》的破綻不勝枚舉,比如“三氣周瑜”就絕無可能,因為周瑜從來就沒算計過諸葛亮。何況周瑜風流儒雅氣度非凡,豈會被別人氣死?諸葛亮光明磊落一身正氣,又豈能在害死盟友後還出言輕佻?
沒錯,周瑜是主張防範劉備,但那是在赤壁之戰後,怎麼會在戰前一再陷害諸葛亮?同樣,諸葛亮也並非奸詐小人,又怎麼會幸災樂禍地說“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樣的品位和格調,實在讓人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