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簡雍陪劉備散步,正好看見路上一對男女結伴同行。簡雍馬上說:他們想通奸,快抓起來。
劉備奇怪:你怎麼知道?
簡雍說:他們身上長著通奸的器官,這跟家裏藏著釀酒的器具,豈不是一樣的嗎?
劉備哈哈大笑,立即糾正了苛法。
實際上劉備氣量不小。他發動夷陵之戰時,偏將軍黃權是主張小心謹慎穩紮穩打的。劉備不聽,把黃權打發到江北。戰敗後,黃權的退路被阻斷,隻好投降了曹丕。
曹丕說:將軍棄暗投明,是想學韓信和陳平嗎?
黃權答:臣受劉主厚恩,降吳不可,還蜀無路,隻好歸命陛下。敗軍之將不敢言勇,苟全性命已是萬幸,又豈敢自作多情仰慕古人?
曹丕說:將軍家人已被劉備誅殺,朕為你發喪吧!
黃權說:臣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他們也一定理解臣的苦衷,請陛下不要急於發喪。
事實證明黃權猜得並不錯。蜀漢執法部門確實提出了誅殺黃權家人的意見,但被劉備否決。劉備說:這次是朕辜負黃權,黃權並不負朕。投降了曹魏的黃權則終其一生敬重劉備和諸葛亮,就連司馬懿都對此感歎不已。
然而劉備的小氣也匪夷所思。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都是一等的“名號將軍”,趙雲卻始終隻是二等的“雜號將軍”。後來劉禪追諡故將軍,關、張、馬、黃都有份,又沒有趙雲。劉家父子對趙雲,實在忘恩負義。
趙雲不受待見,隻因忠言逆耳;劉備屢犯錯誤,則因為勝利來得太快太突然。也許,他真認為自己是皇天上帝之所眷顧,哪裏還把趙雲的不同意見當回事?
就連諸葛亮,也隻能保持沉默。
實際上劉備前期坎坷曲折,中期時來運轉,晚年一錯再錯,不是命,不是運,也不是風水,而是時勢。時勢決定了曆史的走向隻能是那個樣子,劉備的建國之路也隻能是“抄襲曆史,剽竊鄰國”。可以說,他的成功原本就在計劃外,他的失敗則應該在意料中。
劉備是時勢造英雄,孫權是英雄造時勢。
然而劉備仍然可圈可點。他二十四歲從軍,三十四歲起步,四十八歲翻身,五十九歲稱王,六十一歲稱帝,六十三歲病故,可謂顛沛流離多,一帆風順少。但他從不氣餒,也不偏執,這才脫穎而出,成為一代梟雄。
臨終前兩個月,劉備做了他一生中最後也最正確的選擇和安排:托國托孤於諸葛亮。事實上,也隻有忠誠、謹慎而務實的諸葛亮,才能嗬護蜀漢那“多愁多病之身”,盡管這政權並沒有什麼“傾國傾城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