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嗎?否!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大權獨攬,不肯還政於君?
也許,他是要政改。
或者說,他要興複的其實是理想中的西漢。
西漢初年國家製度中隱含的政治理想,就是區分宮廷與朝廷、皇權與相權、宮中與府中。皇帝是國家元首,主要起象征國家統一的作用;宰相是政府首腦,帶領官員具體管理國家,並負政治上一切實際之責任。
這種製度,就叫“虛君實相”。
虛君實相,好嗎?
不算最好,但也不壞。因為按照這種製度,皇帝授權而不負責,宰相負責而無主權。一旦國家有事,並未行政的元首就能以授權人的名義責問實際負責的宰相,後者也就有可能成為“責任內閣”或“可以問責之政府”。
諸葛亮主政時的蜀漢就是這樣。《出師表》說:“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就是既有授權又有問責,其實比皇帝親政更好。
但,這裏麵問題很多。
首先,如何保證擁有實權的宰相不會趁機政變,變成既篡位又親政的新皇帝?諸葛亮的辦法是用自己的人格做擔保,可惜道德的擔保從來就是靠不住的。諸葛亮本人不是王莽,不等於別的什麼人不是曹丕。
其次,在既無憲法又無國會的情況下,我們也不知道那擁有實權又永不政變的宰相如何產生。劉備當然運氣很好,劉禪就不敢賭這一把。蔣琬去世後,他幹脆“自攝國事”,結果成為亡國之君,隻能到洛陽去裝瘋賣傻。
諸葛亮的政改終於失敗,如果他確有此意的話。
如果。
政改失敗的諸葛亮隻能去做道德楷模,甚至呂洞賓的師兄。人們為他的“出師未捷”唏噓不已,對他的“三顧乃見”羨慕有加,甚至讓他穿上八卦衣,搖著鵝毛扇,從袖子裏掏出錦囊妙計,並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
虛君實相,以法治國,無人提及。
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想都別想。
也許這就是曆史。曆史並非總是能夠真實地呈現自己的本來麵目,曆史形象也總是不如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影響深遠,而庸眾們的偶像則是不容批評和討論的。
諸葛亮的在天之靈,隻能去咀嚼自己的孤獨。
那麼,曹操呢?
弱智嗎?否!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大權獨攬,不肯還政於君?
也許,他是要政改。
或者說,他要興複的其實是理想中的西漢。
西漢初年國家製度中隱含的政治理想,就是區分宮廷與朝廷、皇權與相權、宮中與府中。皇帝是國家元首,主要起象征國家統一的作用;宰相是政府首腦,帶領官員具體管理國家,並負政治上一切實際之責任。
這種製度,就叫“虛君實相”。
虛君實相,好嗎?
不算最好,但也不壞。因為按照這種製度,皇帝授權而不負責,宰相負責而無主權。一旦國家有事,並未行政的元首就能以授權人的名義責問實際負責的宰相,後者也就有可能成為“責任內閣”或“可以問責之政府”。
諸葛亮主政時的蜀漢就是這樣。《出師表》說:“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就是既有授權又有問責,其實比皇帝親政更好。
但,這裏麵問題很多。
首先,如何保證擁有實權的宰相不會趁機政變,變成既篡位又親政的新皇帝?諸葛亮的辦法是用自己的人格做擔保,可惜道德的擔保從來就是靠不住的。諸葛亮本人不是王莽,不等於別的什麼人不是曹丕。
其次,在既無憲法又無國會的情況下,我們也不知道那擁有實權又永不政變的宰相如何產生。劉備當然運氣很好,劉禪就不敢賭這一把。蔣琬去世後,他幹脆“自攝國事”,結果成為亡國之君,隻能到洛陽去裝瘋賣傻。
諸葛亮的政改終於失敗,如果他確有此意的話。
如果。
政改失敗的諸葛亮隻能去做道德楷模,甚至呂洞賓的師兄。人們為他的“出師未捷”唏噓不已,對他的“三顧乃見”羨慕有加,甚至讓他穿上八卦衣,搖著鵝毛扇,從袖子裏掏出錦囊妙計,並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
虛君實相,以法治國,無人提及。
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想都別想。
也許這就是曆史。曆史並非總是能夠真實地呈現自己的本來麵目,曆史形象也總是不如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影響深遠,而庸眾們的偶像則是不容批評和討論的。
諸葛亮的在天之靈,隻能去咀嚼自己的孤獨。
那麼,曹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