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對頭頸部疾病的診斷也很有價值。例如,對眶內占位病變、鼻竇早期癌、中耳小膽指瘤、聽骨破壞與脫位、內耳骨迷路的輕微破壞、耳先天發育異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發現等。但明顯病變,X線平片已可確診者則無需CT檢查。
對胸部疾病的診斷,CT檢查隨著高分辨力CT的應用,日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強掃描以明確縱隔和肺門有無腫塊或淋巴結增大、支氣管有無狹窄或阻塞,對原發和轉移性縱隔腫瘤、淋巴結結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診斷,均很在幫助。肺內間質、實質性病變也可以得到較好的顯示。CT對平片檢查較難顯示的部分,例如同心、大血管重疊病變的顯示,更具有優越性。對胸膜、膈、胸壁病變,也可清楚顯示。
心及大血管的CT檢查,尤其是後者,具有重要意義。心髒方麵主要是心包病變的診斷。心腔及心壁的顯示。由於掃描時間一般長於心動周期,影響圖像的清晰度,診斷價值有限。但冠狀動脈和心瓣膜的鈣化、大血管壁的鈣化及動脈瘤改變等,CT檢查可以很好顯示。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檢查,應用日益廣泛,主要用於肝、膽、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後間隙以及泌尿和生殖係統的疾病診斷。尤其是占位性病變、炎症性和外傷性病變等。胃腸病變向腔外侵犯以及鄰近和遠處轉移等,CT檢查也有很大價值。當然,胃腸管腔內病變情況主要仍依賴於鋇劑造影和內鏡檢查及病理活檢。
骨關節疾病,多數情況可通過簡便、經濟的常規X線檢查確診,因此使用CT檢查相對較少。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後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
MRI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衝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麵、矢狀麵、冠狀麵和各種斜麵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I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MRI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及CT,帶有心髒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
B超
B型超聲檢查(type-Bultrasonic),俗稱“B超”,是患者在就診時經常接觸到的醫療檢查項目。在臨床上,它被廣泛應用於心內科、消化內科、泌尿科和婦產科疾病的診斷。
每秒振動2萬~10億次,人耳聽不到的聲波稱為超聲波。利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一門影像學科,稱為超聲醫學。其臨床應用範圍廣泛,目前已成為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
研究和應用超聲的物理特性,以某種方式掃查人體,診斷疾病的科學稱為超聲診斷學。超聲診斷學主要是研究人體對超聲的反作用規律,以了解人體內部情況,在現代醫學影像學中與CT、X線、核醫學、磁共振並駕齊驅,互為補充。它以強度低、頻率高、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顯示方法多樣而著稱,尤其對人體軟組織的探測和心血管髒器的血流動力學觀察有其獨到之處。超聲診斷學包括作用原理、儀器構造、顯示方法、操作技術、記錄方法、以及界麵對超聲的反射、散射或者透射信號的分析與判斷等內容。
超聲診斷儀有各種檔次,先進的高檔儀器結構複雜,具有高性能、多功能、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度等特點。它們的基本構件包括發射、掃查、接收、信號處理和顯示等五個組成部分,分為兩大部件,即主機和探頭。
一個主機可以有一個、兩個或更多的探頭,而一個探頭內可以安裝1個壓電晶片(例如A型和M型超聲診斷探頭),或數十個以至千個以上晶片,如實時超聲診斷探頭,由1至數個晶片組成一個陣元,依次輪流工作、發射和接收聲能。晶片由電致伸縮材料構成,擔任電、聲或聲、電的能量轉換,故也稱為換能器。按頻率有單頻、多頻和寬頻探頭。實時超聲探頭按壓電晶片的排列分線陣、環陣、凸陣等,按用途又有體表、腔內、管內各種名稱,有的探頭僅數毫米,可進入冠狀動脈內。
超聲診斷儀涉及聲學、機械學、光學和電子學,近年來隨著聲學材料、電子技術、集成電路、微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DSC(數字掃描轉換器)和DSP(數字掃描計算機)的引用,它的性能不斷提高,有的日益專門化,顯示的空間由一維、二維向三維發展。
超聲診斷主要應用超聲的良好指向性和與光相似的反射、散射、衰減及多普勒(Doppler)效應等物理特性,利用其不同的物理參數,使用不同類型的超聲診斷儀器,采用各種掃查方法,將超聲發射到人體內,並在組織中傳播,當正常組織或病理組織的聲阻抗有一定差異時,它們組成的界麵就會發生反射和散射,再將此回聲信號接收,加以檢波等處理後,顯示為波形、曲線或圖像等。由於各種組織的界麵形態、組織器官的運動狀況和對超聲的吸收程度等不同,其回聲有一定的共性和某些特性,結合生理、病理解剖知識與臨床醫學,觀察、分析、總結這些不同的規律,可對患病的部位、性質或功能障礙程度作出概括性以至肯定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