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軍事發明(1 / 3)

“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藥推進劑的配方標準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航天飛機。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青黴素

1943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緊張激烈地進行。美國伯利漢城擁有2500張床位的陸軍醫院早已人滿為患,到處躺著缺胳膊少腿的傷員,他們痛苦地呻吟著,絕望地等待著死神的降臨。因為當時磺胺是最好的抗菌藥,可是磺胺用多了,不僅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而且會大量殺傷人體的白血球,使傷員的抵抗力大大降低。這樣,感染細菌的傷員沒有在戰場上死在敵人的槍炮下,卻在醫院裏大批大批地死在醫護人員的眼皮底下。盡管醫生們愁腸百結,心如刀絞,可是誰也沒有起死回生的妙藥。

一天,陸軍醫院的院長室裏來了一個高個兒的年輕醫生,他帶來一小瓶淡黃色的粉末,自稱這就是醫生們朝思暮想的能讓傷員們起死回生的妙藥。院長盡管將信將疑,但正如俗話說的,“死馬當成活馬醫”,對那些傷口感染的病人來說,還有什麼辦法呢?於是,他就選了49名被判“死刑”的傷員,注射了這種藥,其中42名傷員居然退燒康複了。以後,院長又把這種藥用於患骨髓炎、腦膜炎、血液中毒症的病人,結果接受治療的209人中有206人活了下來。院長欣喜若狂,他握著年輕醫生的手說:“啊,您的‘神藥’真是瘟病的克星。”

其實,這種“神藥”的名字叫青黴素。它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兩項截然對立的重大的發明:科學家發明和研製出了可以滅絕人類的殺人武器——原子彈,又研製出了最有效的救命良藥——青黴素。

最先發現青黴素的,是英國醫生弗萊明。1928年,47歲的弗萊明是英國聖瑪麗學院的細菌學講師。一天早晨,他同往常一樣推門走進實驗室,第一件事就是檢查一夜間細菌的生長情況。他將一個個碟子狀的培養皿取出來,仔細觀察,發現有一隻培養皿裏的葡萄球菌培養基發了黴,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黴花。這是實驗中常有的情況,按理應該倒掉,重新培養。所以,他的助手隨手拿起這隻培養皿,“老師,讓我去把它處理掉吧!”他說。“不!等一等,讓我再仔細瞧瞧。”弗萊明從小就養成了一種細心的習慣,加上長期研究細菌積累的經驗,使他覺得這青綠色的黴花有些非同一般。他把碟子拿在手裏仔細觀察,隻見在青綠色的黴花周圍出現了一圈空白,那是殺死了它周圍的葡萄球菌後

“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藥推進劑的配方標準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航天飛機。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青黴素

1943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緊張激烈地進行。美國伯利漢城擁有2500張床位的陸軍醫院早已人滿為患,到處躺著缺胳膊少腿的傷員,他們痛苦地呻吟著,絕望地等待著死神的降臨。因為當時磺胺是最好的抗菌藥,可是磺胺用多了,不僅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而且會大量殺傷人體的白血球,使傷員的抵抗力大大降低。這樣,感染細菌的傷員沒有在戰場上死在敵人的槍炮下,卻在醫院裏大批大批地死在醫護人員的眼皮底下。盡管醫生們愁腸百結,心如刀絞,可是誰也沒有起死回生的妙藥。

一天,陸軍醫院的院長室裏來了一個高個兒的年輕醫生,他帶來一小瓶淡黃色的粉末,自稱這就是醫生們朝思暮想的能讓傷員們起死回生的妙藥。院長盡管將信將疑,但正如俗話說的,“死馬當成活馬醫”,對那些傷口感染的病人來說,還有什麼辦法呢?於是,他就選了49名被判“死刑”的傷員,注射了這種藥,其中42名傷員居然退燒康複了。以後,院長又把這種藥用於患骨髓炎、腦膜炎、血液中毒症的病人,結果接受治療的209人中有206人活了下來。院長欣喜若狂,他握著年輕醫生的手說:“啊,您的‘神藥’真是瘟病的克星。”

其實,這種“神藥”的名字叫青黴素。它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兩項截然對立的重大的發明:科學家發明和研製出了可以滅絕人類的殺人武器——原子彈,又研製出了最有效的救命良藥——青黴素。

最先發現青黴素的,是英國醫生弗萊明。1928年,47歲的弗萊明是英國聖瑪麗學院的細菌學講師。一天早晨,他同往常一樣推門走進實驗室,第一件事就是檢查一夜間細菌的生長情況。他將一個個碟子狀的培養皿取出來,仔細觀察,發現有一隻培養皿裏的葡萄球菌培養基發了黴,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黴花。這是實驗中常有的情況,按理應該倒掉,重新培養。所以,他的助手隨手拿起這隻培養皿,“老師,讓我去把它處理掉吧!”他說。“不!等一等,讓我再仔細瞧瞧。”弗萊明從小就養成了一種細心的習慣,加上長期研究細菌積累的經驗,使他覺得這青綠色的黴花有些非同一般。他把碟子拿在手裏仔細觀察,隻見在青綠色的黴花周圍出現了一圈空白,那是殺死了它周圍的葡萄球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