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用術,我以誠感之;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金纓
崇禎皇帝是我國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很多人眼中,他是非常固執和死板的。但是在繼位之初,他卻做了一件非常聰明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彼時的他做事還是比較懂得機變的。
當時,魏忠賢作為把持朝政的權臣,在崇禎繼位之初可謂勢力遮天。通過隱忍待發,崇禎終於在魏忠賢放鬆警惕後,一步步掌握了國家權力,同時不斷剪除了魏忠賢的勢力。等到魏忠賢終於反應過來,崇禎皇帝已經羽翼豐滿,最終成功將他的勢力剿滅。
雖然剿滅了魏忠賢的龐大勢力,但接下來的事情反而更棘手,因為魏忠賢培植的勢力實在太大,幾乎每個人都和魏忠賢存在聯係。如果把這些人全部除掉,閹黨的勢力雖然能夠肅清,但這樣做不僅會導致對方的拚死反撲,而且國家機器的運轉也會出現人力不足。
更重要的是,魏忠賢倒台以後,所有和他有染的人也都忐忑不安,誰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被清除的對象。為了穩定大家的心態,從而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崇禎在一次朝會的時候,命人抬上一籮筐書信,這些都是從魏忠賢家中搜出來的,此時也都成了大臣們和魏忠賢勾結的證據。
然而,崇禎之所以讓人抬上這籮筐書信,並不是為了問責,而是當著大家的麵把書信全部燒掉,同時許諾從此不再追究閹黨的過錯。如此一來,大量和魏忠賢有染的官員,都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接下來也可以安心開始自己的工作了。
可惜,明朝的黨爭到崇禎一朝已經積重難返,被燒掉的大筐書信,也成了他內心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陰影。因此,崇禎的內心越來越多疑,行動也越來越固執和偏激,直到被李自成攻破京城,自縊煤山。
眾所周知,明朝是有兩座都城的,在另一座都城南京,還有完備的國家建製。此外,山海關也在明朝軍隊的控製當中,被李自成和滿清控製的地域並不大,其當時最大的威脅滿清鐵騎,人關不過區區六萬人。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到南京登高一呼,憑借明朝的殘存家底,還是有希望東山再起的。然而,此時的崇禎經過長時間環境壓抑,早已喪失了繼位之初的靈活多變,以至於在統治末期昏招迭出,連自己的命都結束在了自己手裏。
那些為人正派、做事中規中矩的人,常常能夠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但這些人卻往往缺乏機變能力,如果讓他們按部就班地執行工作,通常能夠完成得很好。而一旦讓他們去主持和領導工作,則大多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因為很多問題並不是靠原則就能得到解決,即便需要原則,也必須有所變通。更重要的問題是,那些不懂得做事留有餘地的人,最終也會讓別人把自己逼上絕境,因為他們已經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有時候,我們不免感到委屈,自己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為什麼就是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呢?而那些每天溜須拍馬的人,卻總是能夠討得老板的歡心,升職加薪的路走得比哪個同事都快。有時候,你覺得自己是秉公辦理某事,完全沒有偏袒誰,結果卻惹來當事雙方的共同仇恨。還有的時候,你耐心地和某人講道理、擺事實,卻得到對方不屑一顧的嘲諷,甚至覺得你在多管閑事,沒事找事。其實,這往往是因為我們太認死理了,隻要你改變一下自己的觀點,看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沒有顧及對方的感受,很多問題都將會迎刃而解。
俗話說“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所謂原則太當回事。適當地改變自己,以適應別人和大環境,就是最大的成功,千萬不要讓原則成為你的絆腳石。尤其是在和別人產生矛盾時,如果你撐起自己的棱角,最終將會傷人害己;而如果你能夠收起自己的棱角,使自己變得圓滑,則能夠不著痕跡地與對方擦肩而過,如此雙方都能夠完好地保全自己。
其實,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最終都逃不過人情二字,而人情絕不是靠著一板一眼就能夠贏來的。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變通,就好像水一樣,看似柔弱無比,也完全沒有自己的形態,實際上卻是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形態,而且總是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行,直到奔騰人海,掀起驚濤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