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封閉是病態心理(1 / 1)

自我封閉是病態心理

劉女士是某醫院心外科主任,病休在家一年多,但她從來不讓外人知道自己有病,有時候,朋友都到家門口了,她也隻是讓家人開個門縫,不讓客人進屋,有什麼事說完就得走。大家都猜疑,究竟是她得了什麼怪病呢,還是家裏有什麼秘密呢,為什麼總是遮遮掩掩的?其實她自己非常矛盾,雖然能治好患者,可對自己的病卻束手無策。這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自我封閉的一種表現形式。

自我封閉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是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而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總而言之,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1)自我封閉的心理特點。

第一,普遍性。即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如果沒有掌握一些技能,就意味著他沒有自信心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缺乏與別人共同相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如果他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常常表現出不與他人來往;對老年人來講,喪偶或喪子的打擊,兒孫們遠離自己,很容易使老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從而自我封閉。

第二,非溝通性。正常人都有相互溝通交往的需求。據統計,人除了八小時睡眠外,一天中70%的時間被用來交流信息與情感。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而不願與人溝通。

第三,逃避性。自我封閉行為與一般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和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2)自我封閉心理的表現。

第一,不願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一種社會習俗,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但有一位單身女教師這樣寫道:“單身有單身的快樂,但也有單身的孤獨,特別是寒冷的夜間,孤獨像迷霧一樣纏繞著我,心很涼很冷,有時甚至戰栗……但我絕不會找一個不是自己真心實意喜愛的人成婚。”這些大齡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會將自己封閉起來。

第二,社交恐懼。多發生在那些性格內向者身上,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她們內心比較脆弱,沒有自信心,隻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亂對號入座,認為與自己有關,心裏緊張起來。她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幹脆躲在家中不出來。

第三,自責心理。有些人因在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例如偷過東西,看過黃色錄像,違反過交通規則等,他們也許並未受過別人的懲處,但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自己做錯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第四,消極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因為個子特別矮小,或者特別高大,或者有某些身體缺陷,或者容貌醜陋,等等,於是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好壞,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

總而言之,狹窄的生活範圍,往往會使久病之人產生孤獨感,所以試著從多方麵挖掘情趣以陶冶自己。古人倡導“勤奮讀寫利於康壽”就很有道理,大腦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通道”,經常使用有利於這個通道的梳理,可以使人移情易性,調節心情,煥發活力,對於久病的人,也可以有效去煩悶、消孤寂。其實,朋友們,為什麼要自我封閉呢,不要因為生病或其他原因就讓自己脫離故交群體,多與朋友溝通交流,相信會對自己的健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