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祭天禱文為祈求上蒼風調雨順,內容大概是說明皇帝有多努力,百姓有多不容易,所以老天爺你開開眼別折騰人。
祭天禱文講究一個韻律,駢儷工整,炳炳娘烺。因必須注重韻律對偶,很容易忽略文章內容。
從古至今,駢儷文思想深邃的比散文來的少,就是這個原因。但若駢儷文不但有文筆,還有文采、有思想,那讀起來真就是滿口生香,讓人回味無窮。
祭天禱文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已經成為製式文章。代筆者在書寫的時候,也就很少再花心思。所以曆代祭天禱文出彩的不多。
若非皇帝陛下要來這麼一次選拔,翰林們也不會如同打了雞血,絞盡腦汁想把這祭天禱文寫的出彩。
祭天禱文每個皇帝都有很多篇,曆朝曆代加起來,要看完真是一個極其浩大的工程。
餘柏林借由翰林院之便,看完了本朝所有祭天禱文。文章隻要粗略掃一眼,就知道大概是什麼程度。餘柏林將自己認為較為上乘的文章抄錄下來,本朝抄錄的,也隻有五篇而已。
餘柏林又走訪了其餘地方,連皇宮的書庫都沒放過,把能搜集到的祭天禱文都看了一遍,又收集到了二十餘篇佳作。
而他看過的祭天禱文,已經上千篇了。
可見曆年祭天禱文,的確多有赴宴。
皇帝陛下給了眾人半月時間交稿子,餘柏林緊趕慢趕,在三日內整理出這近三十篇文章。效率這麼高,和封蔚以及張嶽的幫忙分不開。
皇宮書庫裏存著的祭天禱文都是封蔚翻看的。封蔚可能寫不出來什麼好文章,但眼力不差,他直接把自己篩選過的文章交給餘柏林。
而張嶽則直接將幾篇寫得好的祭天禱文交給餘柏林。他曾經幫文宗代筆過,這些是他整理過的。
即使是製式文章,張嶽也不允許寫出傷眼睛的玩意兒。
餘柏林花了五日,潛心研讀這些文章,又讀了不少曆代大家關於民生和蒼天的文章及詩詞。他又花了兩日思考自己想要寫的內容。
到了第五日時,他才開始動筆。
一千餘字,隻需要半日就可完成。完成之後,餘柏林幾經刪改,最終成稿時,已經僅剩一日。
經過張嶽審讀之後,餘柏林將文章謄抄,交給寧桂洲。
餘柏林交上文章時,寧桂洲手中已經收集了大半。
雖說翰林院中都是科舉戰場廝殺而出的頂尖的文人,按理說,文采都是不錯的。寧桂洲也是抱了很大的期待。
可當他看到文章時,失望溢於言表。
或許是這種極其考驗韻律的製式文章本就不好寫,也有可能是許多翰林在當官之後,就忘記了曾經對學問的追求,磨滅了曾經的才華。寧桂洲手中的文章,還沒有一篇讓他覺得眼前一亮的。
這次祭天文,皇帝陛下說明了,就是要看看翰林們的才華。寧桂洲等講讀學士是不參與的。這相當於就是皇帝陛下額外給了熬資曆的翰林們一個機會展現自己。
思及內閣輪值之事,皇帝算是用一種閣老們能接受的方式,影響一下這次內閣輪值名單。
在皇帝權力集中之事,雖然內閣輪值仍舊是閣老決定,但皇帝總會做一些事來影響其抉擇。英明的皇帝會用閣老和翰林們都能接受的方式推動,並不是直接點名。
若直接點名,閣老和皇帝就成對立了。
各司其職,皇帝陛下也要收斂一二。
封庭這做法就很聰明,閣老門不會覺得皇帝故意幹涉——皇帝隻是提供了一種測試而已,最後閣老門采用不采用,還要看他們自己。而且寫祭天禱文本就是翰林常做之事。
隻是寧桂洲沒想到的是,有那麼多原本很有才華之人,在進入翰林院,成為翰林官之後,居然對學問如此放鬆,他甚至懷疑,這些人是不是通過殿試之後,就不再拿起書本了。
怪不得為難餘柏林那幾人所修典條款與餘柏林所寫差距如此之大。
在餘柏林文章交上來之前,寧桂洲隻選出八篇勉強看得順眼的文章。其中陳磊和李瀟的文章都在其列。
陳磊文章鏗鏘有聲,李瀟文章華麗迤邐,各有千秋,都是上等。
積年翰林,還不如新晉三鼎甲,寧桂洲都氣笑了。
有些被寧桂洲斥責為看著就想焚之一炬的破爛文章作者,當年也是三鼎甲之列。
三鼎甲直接授翰林官,翰林院中最不缺的就是三鼎甲。
“還好有陳方平和李湘陵為本官爭回了些麵子。”寧桂洲歎息道。
翰林院也分部門,手下翰林文章沒有出彩的,寧桂洲也丟麵子。
“不知那餘長青文章如何。”寧桂洲正想著,餘柏林就將文章遞了上來。
寧桂洲低頭一讀,頓時拍案:“慢工出細活。”
寧桂洲把文章一卷,抬腿就向內閣走去。其餘文章居然都不帶上了。
寧桂洲到來時,洪敏之麵前已經有了幾份翰林院擬定的祭天禱文。見寧桂洲神色欣喜,步伐輕快,洪敏之道:“是否尋得佳文?”
寧桂洲道:“下官的確有一文推薦。”
“隻一文?”何清疑惑道。
其餘講讀,至少都拿來五篇文章備選,寧桂洲怎會隻拿一篇文章來。
寧桂洲答道:“祭天禱文隻需一篇。下官約後,其餘文章皆不如此文,便隻帶來這一篇。”
王海泉笑道:“既然寧大人如此推崇,本官倒是好奇了。”
洪敏之點點頭,攤開文章,凝思片刻,道:“此文是否餘長青所做?”
寧桂洲道:“正是餘修纂。”
何清道:“他才進翰林院,資曆最淺,怎會輪到他。”
洪敏之抬頭,淡然道:“陛下並未規定資曆。”
何清被洪敏之堵住話頭,尷尬不語,心中很有些惱火。
他跟王海泉向來不對付,洪敏之本隻是一心想著他的改革,誰支持他他就向著誰,和他們兩人都有摩擦。但最近他就跟變了個人似的,言語中多帶刺。
何清不由多想,洪敏之到底為何態度大變。
“聽聞餘長青讀過了京中現存的曆代所有祭天禱文,光是閱讀便花了大半時間。”王海泉拿起餘柏林文章,搖頭晃腦念了一遍之後,道,“果真雄文。這花沒花功夫,從文章上就能看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