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天運死去這年,征服小勃律的高仙芝又開始了一次大冒險。
作為玄宗年間最著名的邊境將領,高仙芝最終是以“貪婪的征服者”的麵目出現在史書中的。滅小勃律後的幾年裏,他率唐軍轉戰西域,擒王滅國,聲威遠震。每次高仙芝入朝,都要帶回不少戰利品,而這戰利品不是某國國王,就是某部落的可汗。所以,玄宗每次看到高仙芝時,都緊握其雙手,第一句話是:“辛苦了。”
當時西域有個石國,王室為漢朝月氏人後裔,中亞“昭武九國”之一。當初,一部分月氏人居住於祁連山昭武城,後為匈奴所迫,遷徙於中亞的粟特地區,即今天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一帶。後裔在當地建立了康國、石國、安國、米國、曹國、史國等九個國家。這個石國,在一件事上得罪了高仙芝,後者稱其“無番臣禮”。在高仙芝看來,得罪他就是得罪唐朝,所以即行征討。
大兵壓境後,石國國王主動請降,高仙芝假裝應允,隨後襲其國都,俘國王,掠珍寶,屠其城。在回師路上,又順道征討了突騎施國(西突厥別部),俘其可汗。所以,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獻俘時,一次姓交給玄宗以下戰俘:石國國王、突騎施可汗、朅師國王(此前一次遠征中俘獲)和吐蕃的一名大酋長。
對高仙芝在西域的征戰,玄宗有喜有憂。喜的是有此經驗豐富無往不勝的大將,憂的是有人彈劾仙芝興師滅國有自樹其威和假公濟私的嫌疑。比如,對石國和突騎施的攻打。但問題是,玄宗也是個好大喜功的人,因而並沒治罪於仙芝的想法,隻是一度想把他跟前麵提到的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對調。但安不想去西域上任,設計謀叫部下強留自己,最後沒調動成。
就在這時,西域又麵臨一次新的大戰,想調回高仙芝也不可能了。
當時無論攻擊小勃律,還是征服其他國家,都是唐朝與吐蕃西域爭奪戰的一部分。如果單純地指責高仙芝好揚威異域也是不恰當的。在高仙芝一連串的行動下,到八世紀中期,吐蕃的進攻勢頭顯然已被遏製,在“安史之亂”前他們實際上退出了這場對決。
但就在這時候,一個更龐大更危險的對手來了,這就是大食(阿拉伯帝國)。
高仙芝毀滅石國後,該國王子逃了出去,轉訴於西域各國。此時,以大馬士革為都城的大食帝國崛起,一直在向東方發展,已征服了不少城邦。所以趁此機會,大食聯合西域屬國,欲進攻大唐安西四鎮。高仙芝得知這個消息後,遂決定主動出擊。
唐朝和大食為當時世界上東西兩大帝國。唐朝的觸角往西伸展,大食的觸角往東擴張,火星撞地球的事遲早要發生。
跟王天運當初伐小勃律一樣,高仙芝也組成了聯軍。這也是唐軍在西域征戰的慣例。此次聯軍中除兩萬唐朝騎、步兵外,還有一萬名來自葛邏祿和拔汗那的士兵。拔汗那是西域古國,漢朝時稱大宛,以出“汗血寶馬”著稱。葛邏祿則跟突騎施一樣,是西突厥的一支。但該部狡猾無常,天寶初年才降服於唐朝。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帶著李嗣業、段秀實等大將,率兩萬精銳唐軍又一次從龜茲出發,開始了對大食的遠征。在向西的路上,陸續會合了葛邏祿和拔汗那的人馬。此時,大食帝國的四萬主力軍也在由西向東進行威力搜索。最高統帥是這個帝國呼羅珊地區(統轄今伊朗、阿富汗和土庫曼斯坦的一部分)的總督艾布,實際指揮官是一名叫齊雅德的將軍。
曆史上,大食帝國分白衣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