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教育自傳、教育傳記和教育故事三者之中最能夠顯示教育敘事精神的是教育自傳,那麼,在自傳體小說、傳記體小說和成長小說三者之中,最能夠顯示教育敘事精神的是自傳體小說。
3. 教育電影敘事
教育電影(和教育戲劇)因“導演”、“演員”、“音像技術”的參與而使原有的教育故事、教育小說剪除了文字閱讀的辛勞與障礙,又使口頭的教育傳說添加了可視的圖像和配音。教育電影由是而成為影響“大眾文化”、“民間文化”的日常教育文本。它使教育敘事更有“大眾教育”的意義,讓人在休閑、娛樂狀態的當下間接、默會地接受教育影響。
在DVD、電腦、網絡昌盛的技術時代,教育電影(教育戲劇)幾乎成為大眾唯一願意接納教育(且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的媒介。因此,本書將在闡釋“教育文學敘事”之後,專門研究教育電影(和教育戲劇),並借助教育電影的研究,直接解釋“教育哲學”(和“教育學”)的係列主題。
教育電影的敘事研究是否成功,既取決於教育電影的選擇,更取決於對教育電影進行解讀的視角。本書以“自然法的視角”的框架來選擇係列教育電影,並用“自然法的視角”來對種種教育電影進行分類和解讀。
教育電影的敘事研究所采用的“自然法的視角”,實際上是筆者正在撰寫的《教育哲學》的框架。就此而言,“敘事教育學”就是用講故事的方式解釋“教育哲學”的係列主題及其道理。
教育電影(和教育戲劇由於篇幅和文獻資料的限製,本書把教育電影作為研究的重點,偶爾選擇教育戲劇和教育電視劇的個案(教育戲劇如《玩偶之家》、《1793年》,教育電視劇如《西遊記》、《三國演義》),將來若積累了更多教育戲劇和教育電視劇的影像資料,再作補充、修訂。和教育電視劇)是以影像的形式對典型的教育敘事(教育故事、教育自傳、教育傳記)和藝術化的教育敘事(教育小說、自傳體小說、傳記體小說)的改編和改造。不過,教育電影並不限於教育故事或教育小說式的虛構。由於“非虛構小說”、“報告文學”、“新聞調查”的興起,教育電影也越來越多地顯示出“新聞調查”(如《高三》、《雨人》、《意誌的勝利》、《華氏911》、《搶救切爾諾貝利》等)、“曆史調查”(如《甘地傳》、《左拉傳》、《大國崛起》等)、“教育實驗”(如《監獄實驗》、《惡魔教室》、《長大不容易》這裏將CCTV製作的《長大不容易》視為一份行動研究(準實驗研究)報告。該研究的主要做法是:老師讓學生計算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消費,然後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該研究的結果顯示,讓學生計算自己的消費可以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歉疚”。讓學生通過給父母寫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歉疚”表達出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反思”和“感恩”的情感。等)的實證研究的精神和元素。
如果說在教育自傳、教育傳記和教育故事三者之中最能夠顯示教育敘事精神的是教育自傳,那麼,在自傳體小說、傳記體小說和成長小說三者之中,最能夠顯示教育敘事精神的是自傳體小說。
3. 教育電影敘事
教育電影(和教育戲劇)因“導演”、“演員”、“音像技術”的參與而使原有的教育故事、教育小說剪除了文字閱讀的辛勞與障礙,又使口頭的教育傳說添加了可視的圖像和配音。教育電影由是而成為影響“大眾文化”、“民間文化”的日常教育文本。它使教育敘事更有“大眾教育”的意義,讓人在休閑、娛樂狀態的當下間接、默會地接受教育影響。
在DVD、電腦、網絡昌盛的技術時代,教育電影(教育戲劇)幾乎成為大眾唯一願意接納教育(且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的媒介。因此,本書將在闡釋“教育文學敘事”之後,專門研究教育電影(和教育戲劇),並借助教育電影的研究,直接解釋“教育哲學”(和“教育學”)的係列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