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充的“自我辯護”和曹丕的“自我炫耀”相反,東晉的葛洪撰寫了一篇奇特的“自敘”。葛洪的“自敘”也是一篇“後記”,附於《抱樸子》書末。在《抱樸子》外篇第五十的《自敘》中,葛洪大談自己年幼時如何愚鈍懶散、一事無成。在自傳中自我揭短、自我嘲弄的細節與勇氣上,葛洪簡直可以視為“嵇康第二”或“中國的盧梭”。嵇康也曾在自己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大談生性頑劣、自幼缺乏教養,頭發幾乎不洗,連小便都能忍則忍,不是做官的材料。
若以“奇文”而論,葛洪的“自敘”之後,比較奇特的“自傳”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讚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這份“自傳”開創了中國自傳的新格局,成為中國自傳的一個重要品類。它的新奇之處在於:它既真實,又虛構,在虛實之間顯示自傳。文章開篇就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這是故意提示讀者:這份自傳,不過是虛構作品,不必當真。這樣的作品,究竟是否算得上自傳,使人懷疑。但是,當人們讀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類似的句子時,便自動放棄了對“自傳”真實性的執著追問。那些“傳記專家”所提出的“傳記必須真實”的標準,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這裏,即使不被瓦解,至少也被淡忘。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在自傳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提示人們:既然傳記作品介於文學與曆史之間,那麼,傳記作品就應該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保持某種張力。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自傳”與胡適和梁啟超師生二人的努力相關。梁啟超和胡適兩人都熱心倡導介於文學和史學之間的“傳記”(包括“自傳”),他們自己發表了大量的傳記作品,並在不同時期寫過“自傳”。胡適在他《四十自述》的“自序”說:“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地感覺到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照他的說法,“我們赤裸裸地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地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胡適本人為後人留下了《四十自述》、《口述自傳》等名篇。
與王充的“自我辯護”和曹丕的“自我炫耀”相反,東晉的葛洪撰寫了一篇奇特的“自敘”。葛洪的“自敘”也是一篇“後記”,附於《抱樸子》書末。在《抱樸子》外篇第五十的《自敘》中,葛洪大談自己年幼時如何愚鈍懶散、一事無成。在自傳中自我揭短、自我嘲弄的細節與勇氣上,葛洪簡直可以視為“嵇康第二”或“中國的盧梭”。嵇康也曾在自己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大談生性頑劣、自幼缺乏教養,頭發幾乎不洗,連小便都能忍則忍,不是做官的材料。
若以“奇文”而論,葛洪的“自敘”之後,比較奇特的“自傳”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讚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這份“自傳”開創了中國自傳的新格局,成為中國自傳的一個重要品類。它的新奇之處在於:它既真實,又虛構,在虛實之間顯示自傳。文章開篇就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這是故意提示讀者:這份自傳,不過是虛構作品,不必當真。這樣的作品,究竟是否算得上自傳,使人懷疑。但是,當人們讀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類似的句子時,便自動放棄了對“自傳”真實性的執著追問。那些“傳記專家”所提出的“傳記必須真實”的標準,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這裏,即使不被瓦解,至少也被淡忘。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在自傳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提示人們:既然傳記作品介於文學與曆史之間,那麼,傳記作品就應該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保持某種張力。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自傳”與胡適和梁啟超師生二人的努力相關。梁啟超和胡適兩人都熱心倡導介於文學和史學之間的“傳記”(包括“自傳”),他們自己發表了大量的傳記作品,並在不同時期寫過“自傳”。胡適在他《四十自述》的“自序”說:“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地感覺到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照他的說法,“我們赤裸裸地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地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胡適本人為後人留下了《四十自述》、《口述自傳》等名篇。
除胡適和梁啟超外,魯迅也積極以自己的方式發表自傳。他專門寫過一份“自傳”,開頭便是:“魯迅,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裏的一家姓周的家裏。父親是秀才;母親姓魯,鄉下人,她自修到能看文學作品的程度。家裏原本有祖遺的四五十畝田,但到父親死掉之前,已經賣完了。這時我大約十三四歲,但還勉強讀了三四年多的中國書。”但是,魯迅所發表的更有影響的“自傳”是他的《朝花夕拾》。在《朝花夕拾》中,《阿常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可以視為魯迅的“成長自傳”或“教育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