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動的教育敘事研究(1 / 3)

經過半年時間的摸索,我打算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借鑒黎世法老師的“異步教學”和盧仲衡老師的“自學輔導教學”的辦法來實施我的外語教學改革。我把我的教學改革稱為“三本教學”。

1992年12月,在期末考試之前的複習階段,我開始在我任教的一(1)班和一(3)班嚐試我的“三本教學”。“三本教學”這個概念原本是盧仲衡老師提出來的,他主持的“自學輔導教學”最初叫“程序教學”,中間有一段時間叫“三本教學”,後來確定為“自學輔導教學”。我覺得“三本教學”這個概念既可以作為盧仲衡老師的“自學輔導教學”的關鍵概念,也可以用來理解黎世法老師的“異步教學”實驗,於是,我打算把我的教學改革實驗稱為“三本教學”。我原本想隻在一(1)班做實驗,把一(3)班作為對照班。但是,後來感覺這樣的對照實驗很難做:在一(1)班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並感覺比較有效時,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就忍不住也采用這個新的教學方法。如果強迫自己在另外一個班仍然采用舊的教學方法,我感覺我個人無法適應,也感覺對不住對照班的學生。後來,幹脆在兩個班級同時采用“三本教學”。

我的“三本教學”的具體策略主要借鑒了盧仲衡老師的做法,同時參考了黎世法老師的“異步教學”的經驗。具體的改革策略有三個:第一個策略是“三個本子”。讓學生自學課本,自學課本之後,自己做練習本上的練習題,學生做完練習之後,自己核對答案本上的答案。第二個策略是“評改技巧訓練”。評改練習時以學生自己評改自己的練習為主,偶爾同桌之間相互交叉評改,但學生隻打勾或打叉,不寫評語。第三個策略是對學生練習或考試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練習或試卷雖然由學生評改,老師減少了“改練習”或“評卷”的麻煩(黎世法老師認為中小學老師把大量的寶貴的時間用於批改學生作業,這是一個浪費,也不利於及時反饋學習結果),但是,老師依然在關注學生作業的評改。科代表把學生練習本或試卷收集到老師的辦公桌之後,老師每天需要親自統計學生練習或試卷上的錯誤。把學生的錯誤分類,並為某些學生寫評語。如果有些評語不適合寫在練習本上,就寫在紙片上,夾在學生的練習本中(那段時間我自己買來一張大白紙,然後,不斷地對折、裁剪,最後做成小紙片)。下一次上課時,老師的教學就從上一次的學生練習或試卷的錯誤開始,由以前的問題引入新課。

在實驗的過程中,我根據具體的困難做了一些調整:最初,課本和練習本是固定的,由學校統一配發。答案本是不固定的,答案由我每天臨時公布。後來,為了發揮優秀學生的引領作用,我讓優秀學生設計練習題,而且,答案也由優秀學生提供。再後來,我讓全班學生一起設計練習題和單元考試試卷,但答案依然由優秀學生提供。學生上課時,每天都帶兩支筆:一支墨水筆,一支紅圓珠筆。為了提高學生評改練習和試卷的能力,我專門花時間訓練學生打鉤、打叉的技巧。學生隻負責打鉤、打叉(後來禁止打叉,轉換為在錯誤的地方“畫圈”),並統計得分。

經過半年時間的摸索,我打算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借鑒黎世法老師的“異步教學”和盧仲衡老師的“自學輔導教學”的辦法來實施我的外語教學改革。我把我的教學改革稱為“三本教學”。

1992年12月,在期末考試之前的複習階段,我開始在我任教的一(1)班和一(3)班嚐試我的“三本教學”。“三本教學”這個概念原本是盧仲衡老師提出來的,他主持的“自學輔導教學”最初叫“程序教學”,中間有一段時間叫“三本教學”,後來確定為“自學輔導教學”。我覺得“三本教學”這個概念既可以作為盧仲衡老師的“自學輔導教學”的關鍵概念,也可以用來理解黎世法老師的“異步教學”實驗,於是,我打算把我的教學改革實驗稱為“三本教學”。我原本想隻在一(1)班做實驗,把一(3)班作為對照班。但是,後來感覺這樣的對照實驗很難做:在一(1)班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並感覺比較有效時,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就忍不住也采用這個新的教學方法。如果強迫自己在另外一個班仍然采用舊的教學方法,我感覺我個人無法適應,也感覺對不住對照班的學生。後來,幹脆在兩個班級同時采用“三本教學”。

我的“三本教學”的具體策略主要借鑒了盧仲衡老師的做法,同時參考了黎世法老師的“異步教學”的經驗。具體的改革策略有三個:第一個策略是“三個本子”。讓學生自學課本,自學課本之後,自己做練習本上的練習題,學生做完練習之後,自己核對答案本上的答案。第二個策略是“評改技巧訓練”。評改練習時以學生自己評改自己的練習為主,偶爾同桌之間相互交叉評改,但學生隻打勾或打叉,不寫評語。第三個策略是對學生練習或考試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練習或試卷雖然由學生評改,老師減少了“改練習”或“評卷”的麻煩(黎世法老師認為中小學老師把大量的寶貴的時間用於批改學生作業,這是一個浪費,也不利於及時反饋學習結果),但是,老師依然在關注學生作業的評改。科代表把學生練習本或試卷收集到老師的辦公桌之後,老師每天需要親自統計學生練習或試卷上的錯誤。把學生的錯誤分類,並為某些學生寫評語。如果有些評語不適合寫在練習本上,就寫在紙片上,夾在學生的練習本中(那段時間我自己買來一張大白紙,然後,不斷地對折、裁剪,最後做成小紙片)。下一次上課時,老師的教學就從上一次的學生練習或試卷的錯誤開始,由以前的問題引入新課。

在實驗的過程中,我根據具體的困難做了一些調整:最初,課本和練習本是固定的,由學校統一配發。答案本是不固定的,答案由我每天臨時公布。後來,為了發揮優秀學生的引領作用,我讓優秀學生設計練習題,而且,答案也由優秀學生提供。再後來,我讓全班學生一起設計練習題和單元考試試卷,但答案依然由優秀學生提供。學生上課時,每天都帶兩支筆:一支墨水筆,一支紅圓珠筆。為了提高學生評改練習和試卷的能力,我專門花時間訓練學生打鉤、打叉的技巧。學生隻負責打鉤、打叉(後來禁止打叉,轉換為在錯誤的地方“畫圈”),並統計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