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鞏固皇後地位(1 / 3)

太子是皇帝的繼承者,十分重要。武則天當上皇後之初,皇太子仍然是燕王李忠。如前所述,燕王忠是在柳睪、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等人的提攜下當上皇太子的。永徽六年二月,又加了“元服”。他是站在長孫無忌一邊的,一旦當了皇帝,必然對武則天不利。另一方麵,武則天並不是沒有兒子。按照傳統習慣,皇後有子,則不以他人為儲。武則天已當上皇後,以自己的兒子作太子,不僅順理成章,而且對保持皇後地位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除掉王、蕭之後,又開始了換易太子的活動。

永徽六年十一月三日,禮部尚書、高陽縣男許敬宗見武則天已當上皇後,揣測太子問題必將提出,乃謁闕上奏,請高宗換易太子,略曰:“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引彗星,越升明兩。近者元妃載誕,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暉宜息。”高宗召見敬宗,問“立嫡若何”,意思是想立武則天長子李弘為太子。許敬宗深表讚同,並進一步強調說:“皇太子,國之本也。本猶未正,萬國係心。且在東宮者,所出本微,今知國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竊位而懷自疑,恐非宗廟之福。”在他看來,不換太子已經不行了。而高宗也認為如此,君臣二人一唱一合,易儲之事便很快確定下來。對於這一決定,擁立太子忠的柳睪、韓瑗、長孫無忌等人已一蹶不振,也不敢出來反對。於是,顯慶元年(656)正月六日,太子忠被降為梁王、梁州刺史;武則天的親生子,年方四歲的代王弘,當上了皇太子。

太子忠的被廢,代王弘的晉升,對武則天來說,是鞏固地位的重要一步;對長孫無忌等人,則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換易太子事件發生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反對派處於更加不利的窘境。但是,他們並沒有退出政治舞台。史載,當時褚遂良被貶為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市)都督,此外,長孫無忌仍為太尉,韓瑗仍為侍中,來濟仍為中書令,職位均未變動。而以許敬宗為首的支持者卻沒有得到他們所期冀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他們迫切希望取代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地位。對此,唐高宗和武則天都很清楚。

顯慶元年(656)正月,唐高宗任命於誌寧兼太子太傅,特設太子賓客,由韓瑗、來濟、許敬宗兼任,讓他們共同輔佐太子。這實際上是限製反對派活動,提高支持者地位的一種嚐試。但是,反對派不肯繼續退卻。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他們開始重整旗鼓,伺機反撲。

顯慶元年十二月,韓瑗上疏,為褚遂良叫苦喊冤:伏見詔書以褚遂良為潭州都督,臣夙夜思之,……誠為未可。遂良運偶升平,道昭前烈,束發從宦,方淹累稔。趨侍陛下,俄曆歲年,不聞涓滴之愆,常睹勤勞之效。竭忠誠於早歲,罄直道於茲年。體國忘家,捐身徇物。風霜其操,鐵石其心。誠可重於皇明,詎專方於曩昔。且先帝納之於帷幄,寄之以心膂,德逾水石,義冠舟車,公家之利,言無不可。及纏悲四海,遏密八音,竭忠國家,親承顧托,一德無二,千裏懍然。此不待臣言,陛下備知之矣;臣嚐有此心,未敢聞奏。且萬姓失業,旰食忘勞;一物不安,納隍軫慮,在於微細,寧德過差。況社稷之舊臣,陛下之賢佐,無聞罪狀,斥去朝廷,內外筈黎,鹹嗟舉措。……臣聞晉武弘裕,不貽劉毅之誅;漢祖深仁,無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遷,已經寒暑,違忤陛下,其罰塞焉。伏願緬鑒無辜,稍寬非罪,俯矜微款,以順人情。

太子是皇帝的繼承者,十分重要。武則天當上皇後之初,皇太子仍然是燕王李忠。如前所述,燕王忠是在柳睪、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等人的提攜下當上皇太子的。永徽六年二月,又加了“元服”。他是站在長孫無忌一邊的,一旦當了皇帝,必然對武則天不利。另一方麵,武則天並不是沒有兒子。按照傳統習慣,皇後有子,則不以他人為儲。武則天已當上皇後,以自己的兒子作太子,不僅順理成章,而且對保持皇後地位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除掉王、蕭之後,又開始了換易太子的活動。

永徽六年十一月三日,禮部尚書、高陽縣男許敬宗見武則天已當上皇後,揣測太子問題必將提出,乃謁闕上奏,請高宗換易太子,略曰:“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引彗星,越升明兩。近者元妃載誕,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暉宜息。”高宗召見敬宗,問“立嫡若何”,意思是想立武則天長子李弘為太子。許敬宗深表讚同,並進一步強調說:“皇太子,國之本也。本猶未正,萬國係心。且在東宮者,所出本微,今知國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竊位而懷自疑,恐非宗廟之福。”在他看來,不換太子已經不行了。而高宗也認為如此,君臣二人一唱一合,易儲之事便很快確定下來。對於這一決定,擁立太子忠的柳睪、韓瑗、長孫無忌等人已一蹶不振,也不敢出來反對。於是,顯慶元年(656)正月六日,太子忠被降為梁王、梁州刺史;武則天的親生子,年方四歲的代王弘,當上了皇太子。

太子忠的被廢,代王弘的晉升,對武則天來說,是鞏固地位的重要一步;對長孫無忌等人,則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換易太子事件發生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反對派處於更加不利的窘境。但是,他們並沒有退出政治舞台。史載,當時褚遂良被貶為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市)都督,此外,長孫無忌仍為太尉,韓瑗仍為侍中,來濟仍為中書令,職位均未變動。而以許敬宗為首的支持者卻沒有得到他們所期冀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他們迫切希望取代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地位。對此,唐高宗和武則天都很清楚。

顯慶元年(656)正月,唐高宗任命於誌寧兼太子太傅,特設太子賓客,由韓瑗、來濟、許敬宗兼任,讓他們共同輔佐太子。這實際上是限製反對派活動,提高支持者地位的一種嚐試。但是,反對派不肯繼續退卻。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他們開始重整旗鼓,伺機反撲。

顯慶元年十二月,韓瑗上疏,為褚遂良叫苦喊冤:伏見詔書以褚遂良為潭州都督,臣夙夜思之,……誠為未可。遂良運偶升平,道昭前烈,束發從宦,方淹累稔。趨侍陛下,俄曆歲年,不聞涓滴之愆,常睹勤勞之效。竭忠誠於早歲,罄直道於茲年。體國忘家,捐身徇物。風霜其操,鐵石其心。誠可重於皇明,詎專方於曩昔。且先帝納之於帷幄,寄之以心膂,德逾水石,義冠舟車,公家之利,言無不可。及纏悲四海,遏密八音,竭忠國家,親承顧托,一德無二,千裏懍然。此不待臣言,陛下備知之矣;臣嚐有此心,未敢聞奏。且萬姓失業,旰食忘勞;一物不安,納隍軫慮,在於微細,寧德過差。況社稷之舊臣,陛下之賢佐,無聞罪狀,斥去朝廷,內外筈黎,鹹嗟舉措。……臣聞晉武弘裕,不貽劉毅之誅;漢祖深仁,無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遷,已經寒暑,違忤陛下,其罰塞焉。伏願緬鑒無辜,稍寬非罪,俯矜微款,以順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