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鎮壓反叛(1 / 3)

光宅元年(684)九月中旬,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上書請武則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按照傳統禮製,隻有天子才能建立七廟:始祖居中,三昭三穆。武則天雖獨攬大權,但畢竟隻是臨朝稱製。在這種情況下建立武氏七廟是不合“法”的,會招來僭越的罪名。因此,武則天沒有采納武承嗣建立七廟的建議。但她認為自己即已貴為太後,臨朝稱製,就應當進一步提高祖宗的地位,所以決定追封自己的祖先為王。裴炎知道這件事後,馬上表示反對。用十分強硬的口氣說:“太後母臨天下,當示以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武則天不為所動,回答說:“呂後以權委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裴炎又說:“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武則天不予理睬。二十一日,下詔追尊其五代祖克己為魯國公,妣裴氏為魯國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郡王,妣劉氏為王妃;曾祖儉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為王妃;祖華為太尉、太原郡王,妣趙氏為王妃;考士為太師、魏王,妣楊氏為王妃。又在故鄉文水作五代祠堂,諡魯國公曰靖,北平郡王曰恭肅,金城郡王曰義康,太原郡王曰安成。妣諡皆從其夫。這一事件,成了矛盾的催化劑。部分宗室成員和“皇唐舊臣”不勝“憤惋”,暗中聯絡,準備反擊。就在這時,徐敬業“據揚州起兵,自稱上將,以匡複為辭”,率先打起了反對武則天的旗幟。

從表麵上看,徐敬業的起兵是“疾太後脅逐天子,不勝憤”,欲順“民情”而匡複社稷的正義行動。實際上卻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有野心的武裝叛亂。這一點,隻要我們看一看起兵的前前後後就會明白。

根據曆史記載,這次起兵的策劃者和領導人主要是徐敬業和駱賓王,此外,還有唐之奇、杜求仁、徐敬猷等。徐敬業是曾經支持立武則天為皇後的戰將、功臣李(徐懋功)的孫子。本姓徐,因其祖徐懋功被唐廷賜姓為李,所以當時稱作“李敬業”。敬業少時,身強力壯,“射必溢鏑,走馬若飛”,練有一身豪膽和智慧,武藝比較高超,曾隨李征伐,以勇敢著稱。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等職,襲爵英國公。從任職情況看,確有一定的才能。但為人狂妄。據說李早已看出,曾擔心地說:“破我家者必此兒”。不僅如此,此人還很貪財,有極強的權勢欲。

駱賓王,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祖上沒有什麼顯官,父親曾當過博昌縣令。賓王自幼好學,聰敏過人。七歲能賦詩,有“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等佳句傳世。長大後,文思泉湧。在武功與富嘉謨並稱,在長安與李嶠並列。又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並列,成為著名的“初唐四傑”之一。所作《帝京篇》,清新俊逸,時人以為絕唱。從學術上講,詩、文造詣極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卻很不得意。初為道王府屬,乾封初拜奉禮郎、東台詳正學士,曆任武功主簿。上元中,吐蕃侵擾鄯、廓、河、芳等州,吏部侍郎裴行儉將率軍擊之,聘為記室;他辭以母老,拒不應聘。不久調明堂主簿,轉長安主簿。儀鳳三年,遷侍禦史,坐贓入獄。次年六月遇赦。調露二年。拜臨海(今浙江臨海)縣丞。鬱鬱失誌,棄官而去。仕途不達,恐怕與他自恃才高,孤芳自賞,被上級認為“華而不實”有關,與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也不無關係。由於仕途坎坷,他常有懷才不遇之慨。《帝京篇》所謂“三冬自矜誠足用,十年不調幾遭回”,“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在獄詠蟬》所謂“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疇者篇》所謂“卿相未曾識,王侯寧見擬”,“他鄉冉冉消年月,帝裏沈沈限城闕”等,都是他自負、哀怨、懷才不遇思想的流露。

光宅元年(684)九月中旬,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上書請武則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按照傳統禮製,隻有天子才能建立七廟:始祖居中,三昭三穆。武則天雖獨攬大權,但畢竟隻是臨朝稱製。在這種情況下建立武氏七廟是不合“法”的,會招來僭越的罪名。因此,武則天沒有采納武承嗣建立七廟的建議。但她認為自己即已貴為太後,臨朝稱製,就應當進一步提高祖宗的地位,所以決定追封自己的祖先為王。裴炎知道這件事後,馬上表示反對。用十分強硬的口氣說:“太後母臨天下,當示以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武則天不為所動,回答說:“呂後以權委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裴炎又說:“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武則天不予理睬。二十一日,下詔追尊其五代祖克己為魯國公,妣裴氏為魯國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郡王,妣劉氏為王妃;曾祖儉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為王妃;祖華為太尉、太原郡王,妣趙氏為王妃;考士為太師、魏王,妣楊氏為王妃。又在故鄉文水作五代祠堂,諡魯國公曰靖,北平郡王曰恭肅,金城郡王曰義康,太原郡王曰安成。妣諡皆從其夫。這一事件,成了矛盾的催化劑。部分宗室成員和“皇唐舊臣”不勝“憤惋”,暗中聯絡,準備反擊。就在這時,徐敬業“據揚州起兵,自稱上將,以匡複為辭”,率先打起了反對武則天的旗幟。

從表麵上看,徐敬業的起兵是“疾太後脅逐天子,不勝憤”,欲順“民情”而匡複社稷的正義行動。實際上卻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有野心的武裝叛亂。這一點,隻要我們看一看起兵的前前後後就會明白。

根據曆史記載,這次起兵的策劃者和領導人主要是徐敬業和駱賓王,此外,還有唐之奇、杜求仁、徐敬猷等。徐敬業是曾經支持立武則天為皇後的戰將、功臣李(徐懋功)的孫子。本姓徐,因其祖徐懋功被唐廷賜姓為李,所以當時稱作“李敬業”。敬業少時,身強力壯,“射必溢鏑,走馬若飛”,練有一身豪膽和智慧,武藝比較高超,曾隨李征伐,以勇敢著稱。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等職,襲爵英國公。從任職情況看,確有一定的才能。但為人狂妄。據說李早已看出,曾擔心地說:“破我家者必此兒”。不僅如此,此人還很貪財,有極強的權勢欲。

駱賓王,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祖上沒有什麼顯官,父親曾當過博昌縣令。賓王自幼好學,聰敏過人。七歲能賦詩,有“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等佳句傳世。長大後,文思泉湧。在武功與富嘉謨並稱,在長安與李嶠並列。又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並列,成為著名的“初唐四傑”之一。所作《帝京篇》,清新俊逸,時人以為絕唱。從學術上講,詩、文造詣極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政治上卻很不得意。初為道王府屬,乾封初拜奉禮郎、東台詳正學士,曆任武功主簿。上元中,吐蕃侵擾鄯、廓、河、芳等州,吏部侍郎裴行儉將率軍擊之,聘為記室;他辭以母老,拒不應聘。不久調明堂主簿,轉長安主簿。儀鳳三年,遷侍禦史,坐贓入獄。次年六月遇赦。調露二年。拜臨海(今浙江臨海)縣丞。鬱鬱失誌,棄官而去。仕途不達,恐怕與他自恃才高,孤芳自賞,被上級認為“華而不實”有關,與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也不無關係。由於仕途坎坷,他常有懷才不遇之慨。《帝京篇》所謂“三冬自矜誠足用,十年不調幾遭回”,“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在獄詠蟬》所謂“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疇者篇》所謂“卿相未曾識,王侯寧見擬”,“他鄉冉冉消年月,帝裏沈沈限城闕”等,都是他自負、哀怨、懷才不遇思想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