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振興文化(1 / 3)

史學中國史學自司馬遷作《史記》、班固著《漢書》之後,紀傳體通史、斷代史著作層出不窮。到了唐初,又先後完成了北周和隋梁陳齊《五代史》及南、北史,重修了《晉書》,使史苑出現了新的繁榮。這就是說,著名的“二十四史”中有八部史書是這個時期撰寫的。唐初的統治者之所以重視史學,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了史學的重要性。

武則天通文史,知道“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對史學的重要性也有足夠的認識。早在輔佐高宗的日子裏,就特別注意曆史研究。在她所主持修纂的千餘卷書籍中,《列女傳》、《孝女傳》、《古今內範》等等,都屬於史書。臨朝稱製後,她加強了圖書管理。文明元年十月敕:“兩京四庫書,每年正月,據舊書聞奏。每三年,比部勾覆具官典,及攝官替代之日,據數交領,如有欠少,即征後人。”

登基稱帝之後,武則天依然重視修史。當時史館體製與貞觀時期基本相同。由於前代史大都完成,所以武則天首先組織文人學士,修成多達100卷的《高宗實錄》。此後,又著手撰修《唐史》。長安三年正月令特進武三思、納言李嶠、正諫大夫朱敬剛,司農少卿徐彥伯、鳳閣舍人魏知古、崔融、司封郎中徐堅、左史劉知幾、直史館吳兢等人修唐史,“采四方之誌,成一家之言,長懸楷則,以貽勸誡”。可惜事未竟而則天崩。但《長安四年十道圖》已經完工。

當時的私家撰述十分豐富。據《舊唐書·經籍誌》和《新唐書·藝文誌》記載,僅王方慶一人所著,就有《文貞公故事》1卷、《南宮故事》12卷、《宮卿舊事》1卷、《尚書考功簿》5卷、《尚書考功狀續簿》10卷、《尚書科配簿》5卷、《五省遷除》30卷、《友悌錄》15卷、《王氏尚書傳》5卷、《王氏列傳》15卷、《王氏訓誡》5卷、《魏文貞故事》10卷、《王氏女記》10卷、《王氏王嬪傳》5卷、《續鮅記》5卷、《三品官礻付廟禮》2卷、《王氏家牒》5卷、《家譜》20卷,《王氏著錄》10卷、《九萯山誌》10卷。應當特別指出的是,當時已經開始撰寫第一部專記軍國機密大事的《時政記》和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史通》。

史載,長壽二年(693),姚遷文昌左丞、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自永徽以後,左、右史雖得對仗承旨,仗下後謀議,皆不預聞。以為帝王謨訓,不可暫無紀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無從得書。乃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宰相一人專知撰錄,號為時政記,每月封送史館。宰相之撰時政記,自始也”。《時政記》的編修,對於保存第一手資料和曆史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史通》完成於唐中宗景龍四年(710),但此書的準備則在武周時期。作者劉知幾,“長安中累遷左史、兼修國史。擢拜鳳閣舍人,修史如故”。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史館豐富的曆史典籍,並對這些典籍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開始著手撰寫《史通》。《史通》凡20卷,分為內篇、外篇。內篇論述史家的治史態度、經驗教訓和史書的源流、體製、編撰方法等等;外篇論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和史書的得失優劣等等。劉知幾指出:“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應“不虛美,不隱惡”;曆史學家必須具備才、學、識“三長”,不能盲目崇古,輕信鬼神;史評應“考茲勝負,互為得失”;史書應“文約而事豐”。這些見解都是極為深刻的,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因而《史通》具有很高的價值,被譽為我國第一部係統的史學評論專著。此外,當時還出現了一部巨大的類書——《三教珠英》。

史學中國史學自司馬遷作《史記》、班固著《漢書》之後,紀傳體通史、斷代史著作層出不窮。到了唐初,又先後完成了北周和隋梁陳齊《五代史》及南、北史,重修了《晉書》,使史苑出現了新的繁榮。這就是說,著名的“二十四史”中有八部史書是這個時期撰寫的。唐初的統治者之所以重視史學,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了史學的重要性。

武則天通文史,知道“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對史學的重要性也有足夠的認識。早在輔佐高宗的日子裏,就特別注意曆史研究。在她所主持修纂的千餘卷書籍中,《列女傳》、《孝女傳》、《古今內範》等等,都屬於史書。臨朝稱製後,她加強了圖書管理。文明元年十月敕:“兩京四庫書,每年正月,據舊書聞奏。每三年,比部勾覆具官典,及攝官替代之日,據數交領,如有欠少,即征後人。”

登基稱帝之後,武則天依然重視修史。當時史館體製與貞觀時期基本相同。由於前代史大都完成,所以武則天首先組織文人學士,修成多達100卷的《高宗實錄》。此後,又著手撰修《唐史》。長安三年正月令特進武三思、納言李嶠、正諫大夫朱敬剛,司農少卿徐彥伯、鳳閣舍人魏知古、崔融、司封郎中徐堅、左史劉知幾、直史館吳兢等人修唐史,“采四方之誌,成一家之言,長懸楷則,以貽勸誡”。可惜事未竟而則天崩。但《長安四年十道圖》已經完工。

當時的私家撰述十分豐富。據《舊唐書·經籍誌》和《新唐書·藝文誌》記載,僅王方慶一人所著,就有《文貞公故事》1卷、《南宮故事》12卷、《宮卿舊事》1卷、《尚書考功簿》5卷、《尚書考功狀續簿》10卷、《尚書科配簿》5卷、《五省遷除》30卷、《友悌錄》15卷、《王氏尚書傳》5卷、《王氏列傳》15卷、《王氏訓誡》5卷、《魏文貞故事》10卷、《王氏女記》10卷、《王氏王嬪傳》5卷、《續鮅記》5卷、《三品官礻付廟禮》2卷、《王氏家牒》5卷、《家譜》20卷,《王氏著錄》10卷、《九萯山誌》10卷。應當特別指出的是,當時已經開始撰寫第一部專記軍國機密大事的《時政記》和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史通》。

史載,長壽二年(693),姚遷文昌左丞、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自永徽以後,左、右史雖得對仗承旨,仗下後謀議,皆不預聞。以為帝王謨訓,不可暫無紀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無從得書。乃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宰相一人專知撰錄,號為時政記,每月封送史館。宰相之撰時政記,自始也”。《時政記》的編修,對於保存第一手資料和曆史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史通》完成於唐中宗景龍四年(710),但此書的準備則在武周時期。作者劉知幾,“長安中累遷左史、兼修國史。擢拜鳳閣舍人,修史如故”。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史館豐富的曆史典籍,並對這些典籍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開始著手撰寫《史通》。《史通》凡20卷,分為內篇、外篇。內篇論述史家的治史態度、經驗教訓和史書的源流、體製、編撰方法等等;外篇論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和史書的得失優劣等等。劉知幾指出:“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應“不虛美,不隱惡”;曆史學家必須具備才、學、識“三長”,不能盲目崇古,輕信鬼神;史評應“考茲勝負,互為得失”;史書應“文約而事豐”。這些見解都是極為深刻的,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因而《史通》具有很高的價值,被譽為我國第一部係統的史學評論專著。此外,當時還出現了一部巨大的類書——《三教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