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蔡瑩:安樂窩外味逸軒蔡瑩(1 / 3)

1930-1934:鍾情雜劇·博古覓奇

1930年夏,蔡瑩攜家人赴河南、安徽一帶遊玩,途中忽有創意,開始醞釀一部新的著作。回到上海後,他開始投入創作,但不幸的是,妻子突然亡故。在料理妻子後事之後,他又重新於第二年(1931年)開始接著撰著,並於當年聯係到商務印書館,開始商洽出版事宜。

緊接著,蔡瑩鄭重地邀請同窗好友瞿兌之為之題詞。瞿翻了幾頁稿本之後,恍然大悟,原來這數年來,蔡君一直在構思著這樣一本著作。瞿在題詞中發出了“十年違別,適睹成書”的感慨。

與此同時,略早於瞿看到這份手稿的是另一位聲名卓著的曲學大師——吳梅。吳大師興致勃勃地於1931年3月3日,傳統的上巳佳節之際,為之撰寫序言,高度評價了蔡瑩的這部著作,他說,振華此作,可彌吾缺矣。

蔡瑩著《元劇聯套述例》

天有不測風雲,1932年日軍“一·二八”事變,將商務印書館炸毀,蔡瑩的稿本也在這一場巨變中化為灰燼。眼看家國破碎、人書俱焚之際,蔡閉門重撰此稿,完全憑借記憶,在基本恢複原稿規模與水準的基礎上,重又交付商務印書館,準備出版。

1932年10月,時任中央監察委員的周覺,用他那一筆老沉的漢隸為蔡瑩的書稿題寫書名《元劇聯套述例》。原來,數年來,蔡瑩一直致力於元代雜劇體例與曲律研究,這是相當深僻的專門學術。為此,他早已師從於曲學大師吳梅門下,隻不過他自顧自的深研細究,很少對人提及矢誌曲學罷了。直到1932年春,吳梅因避日寇戰亂而客寓上海時,蔡瑩張羅著為其尋租住房、設宴款待,甚至還竭力為其在聖約翰大學內謀一教職,所有這些,才讓蔡瑩身邊的親友們認識到,吳蔡二人的師生關係及師生情誼。

1933年4月,《元劇聯套述例》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不過由於內容深僻,銷路不佳,隻此一版,再也沒有重印過。每冊大洋七角的售價後來降至六角,還特別在版權頁上加蓋了一枚藍色的售書印章,鐫有“廉價書籍,概不退換”的字樣,當年的冷落可想而知。

蔡瑩寄望頗高的這本書,數年苦撰,卻沒有獲得更多讀者認可與學界盛譽。精挑119種現存元代雜劇範本,從中摸索總結出曲牌聯套使用之規律與規則。無論從初學元代雜劇的角度,還是從欲仿效元代雜劇格式進行新劇創作的角度,這部《元劇聯套述例》理應是一部元劇曲律模式研究的開篇佳作。

吳梅的盛讚,是從曲學家角度給予的;但讀者寥寥、降價難銷的局麵卻又是實實在在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風氣的真實映現。在摩登風行的西學陣營裏,蔡振華原本靠翻譯幾本英文小說,寫幾個話劇或電影劇本即可以大行其道、名利雙收。然而,他卻偏偏把治學興蔡瑩著《連理枝雜劇》,正文首頁

1930-1934:鍾情雜劇·博古覓奇

1930年夏,蔡瑩攜家人赴河南、安徽一帶遊玩,途中忽有創意,開始醞釀一部新的著作。回到上海後,他開始投入創作,但不幸的是,妻子突然亡故。在料理妻子後事之後,他又重新於第二年(1931年)開始接著撰著,並於當年聯係到商務印書館,開始商洽出版事宜。

緊接著,蔡瑩鄭重地邀請同窗好友瞿兌之為之題詞。瞿翻了幾頁稿本之後,恍然大悟,原來這數年來,蔡君一直在構思著這樣一本著作。瞿在題詞中發出了“十年違別,適睹成書”的感慨。

與此同時,略早於瞿看到這份手稿的是另一位聲名卓著的曲學大師——吳梅。吳大師興致勃勃地於1931年3月3日,傳統的上巳佳節之際,為之撰寫序言,高度評價了蔡瑩的這部著作,他說,振華此作,可彌吾缺矣。

蔡瑩著《元劇聯套述例》

天有不測風雲,1932年日軍“一·二八”事變,將商務印書館炸毀,蔡瑩的稿本也在這一場巨變中化為灰燼。眼看家國破碎、人書俱焚之際,蔡閉門重撰此稿,完全憑借記憶,在基本恢複原稿規模與水準的基礎上,重又交付商務印書館,準備出版。

1932年10月,時任中央監察委員的周覺,用他那一筆老沉的漢隸為蔡瑩的書稿題寫書名《元劇聯套述例》。原來,數年來,蔡瑩一直致力於元代雜劇體例與曲律研究,這是相當深僻的專門學術。為此,他早已師從於曲學大師吳梅門下,隻不過他自顧自的深研細究,很少對人提及矢誌曲學罷了。直到1932年春,吳梅因避日寇戰亂而客寓上海時,蔡瑩張羅著為其尋租住房、設宴款待,甚至還竭力為其在聖約翰大學內謀一教職,所有這些,才讓蔡瑩身邊的親友們認識到,吳蔡二人的師生關係及師生情誼。

1933年4月,《元劇聯套述例》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不過由於內容深僻,銷路不佳,隻此一版,再也沒有重印過。每冊大洋七角的售價後來降至六角,還特別在版權頁上加蓋了一枚藍色的售書印章,鐫有“廉價書籍,概不退換”的字樣,當年的冷落可想而知。

蔡瑩寄望頗高的這本書,數年苦撰,卻沒有獲得更多讀者認可與學界盛譽。精挑119種現存元代雜劇範本,從中摸索總結出曲牌聯套使用之規律與規則。無論從初學元代雜劇的角度,還是從欲仿效元代雜劇格式進行新劇創作的角度,這部《元劇聯套述例》理應是一部元劇曲律模式研究的開篇佳作。

吳梅的盛讚,是從曲學家角度給予的;但讀者寥寥、降價難銷的局麵卻又是實實在在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風氣的真實映現。在摩登風行的西學陣營裏,蔡振華原本靠翻譯幾本英文小說,寫幾個話劇或電影劇本即可以大行其道、名利雙收。然而,他卻偏偏把治學興蔡瑩著《連理枝雜劇》,正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