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囚徒的困境(2 / 3)

在這個事例中,艾娃和奈特莉本來可以商量好都填500元,這樣她們各自都可以拿到500元的賠償金,但因為互相都要算計對方,要拿得比對方多,最後搞得大家都不得益。這樣的博弈結果無非兩個:一是在博弈過程中,博弈雙方在充分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訴求,在相互的利益讓步中走向雙贏;另一種結果是博弈雙方在考慮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斤斤計較自身的利益得失,精於算計對方,盡可能地將自身利益極大化,從而最終走向雙輸。

這就是哈佛大學巴羅教授提出的“旅行者困境”。一方麵,它啟示人們在為私利考慮的時候不要太精明,告誡人們精明不等於高明,太精明往往會壞事;另一方麵,它對於理性行為假設的適用性提出了警告。

為什麼他們能得逞

現實中的博弈往往並不止兩個參與者,這時還會出現囚徒困境嗎?答案是肯定的。在多個參與者之間形成的囚徒困境又被稱為人質困境,從兩個囚犯到一群人質,個人理性與團體理性的巨大衝突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出來,人質在麵對威脅時,麵臨著同樣的心理困境。

1956年2月14日,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24日,大會閉幕。這天深夜,赫魯曉夫突然向大會代表們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所謂的《秘密報告》),係統揭露和批評了斯大林的重大錯誤,要求肅清個人崇拜在各個領域的流毒。報告一出,頓時在蘇聯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由於赫魯曉夫曾是斯大林非常信任的人,所以很多人心裏都有個疑問:你既然知道他的錯誤,為什麼在斯大林生前和掌權的時候,你不提出意見,而要在今天才放“馬後炮”呢?

後來,在黨的代表會上,當赫魯曉夫就這個話題侃侃而談時,有人從聽眾席裏傳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當時你在哪裏?

可以想象,當時赫魯曉夫是何等尷尬和難堪。如果回答必然自暴其短。而如果不答,把紙條丟到一邊,裝作什麼也沒發生,那麼隻會表明自己怯陣,結果必然會被在場的人看不起,從而喪失威信。從台下聽眾的一雙雙眼睛中他知道,他們也有同樣的疑問。

赫魯曉夫想了想,便拿起紙條,大聲念出了上麵的內容,然後向台下喊道:“寫這張紙條的人,請你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並走到台上。”台下鴉雀無聲。赫魯曉夫重複了一遍,但台下仍然是一片死寂,沒有人敢動彈一下。

赫魯曉夫於是淡淡地說:“好吧,就讓我告訴你,當時我就坐在你現在所坐的那個位置上。”

這個故事不僅反映出了赫魯曉夫的機智和率直,而且表明,在一群人麵對威脅或損害時,“第一個采取行動”的決定是劣勢策略,因為它意味著慘重的代價,這就是人質困境。

在人質困境中,人質當然有反製策略,但實行起來艱難至極。比如聯合劫持者對付人質,結局還是取決於劫持者,因為主動權在他們手中。另一種選擇就是所有人質聯合起來同時反抗,但這需要超乎尋常的勇氣。因為統一行動最重要的是溝通與合作,而偏偏溝通與合作在這種時候變得非常困難——劫持者由於深知人質聯合起來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必然會盡可能阻撓人質們進行溝通與合作,其中包括殺死首先發難的人。

當大家的利益都處在同樣威脅之下時,人人自危,都想自保,這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大眾心理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氣,人的思想都會變得麻木不仁。

人質困境解答了社會生活中“見義不為”的現象。在有人遇到困難時,我們可能心裏也願意幫忙,但通常會考慮較多。比如,遇見有人落水,會考慮到自己水性不好,如果跳下去,不僅救不上落水的人,自己有可能也要被別人救。而且,麵對如此緊急的事件,我們可能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想通過觀察他人的表現來確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動。不幸的是,他人也同樣在觀察著我們,以此確定他們接下來的行事策略,結果就出現了群體坐視不理的冷漠行為。而這一結局無疑將令所有人痛心,也令所有人的終極利益受損。與哈佛大學同在波士頓的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著德國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留下的短詩,詩中的內容發人深省: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破解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中,每個人都基於自己的利益做出選擇,結果卻是誰都得不到好處,所有理性的參與者在自私自利之心的驅動下,導致了所有人的利益“同歸於盡”。那麼囚徒困境是否可以打破,困境中的參與者能否彼此協調,從而使彼此的利益都達到最大化?當然是可以的。

第一,製定契約,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

在富翁被殺的囚徒困境中,假如每個人都相信對方不會坦白,那麼合作抵賴的最佳結果就會出現。當然,實現這種合作的關鍵是彼此的信任。隻要雙方能夠達成彼此信任的關係,那麼合作就會出現。

如何達成彼此信任的關係呢?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案就是簽訂一份對雙方都有約束力、對背叛者施以嚴厲懲罰的契約。比如在商業領域,即使雙方未曾合作過,也能通過訂立合同達成彼此信任的關係,從而實現合作。因為合同中帶有違約條款,誰不遵守合同,誰就將承擔對自身極為不利的法律後果。

當然,簽訂合同與誠實守信地履行合同是兩回事,但比起沒有合同來,簽訂具有約束力的合同顯然更有利於防止“背叛”的出現。

第二,建立長期關係,進行重複博弈。

吸煙者都明白,吸煙可以滿足一時的快感,卻會導致日後的健康問題。可是對於隻顧滿足眼前欲望的吸煙者而言,吸煙將是他的最佳選擇。同樣的道理,在囚徒困境中,如果參與者不考慮將來,背叛是最好的選擇,尤其在博弈隻有一次的情況下,對參與者而言,背叛簡直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