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神經科疾病偏方驗方(3 / 3)

化痰,祛風,止痛。

5.其他療法

⑴冷熱敷療法:在偏頭痛發作時,試著在頸部放上熱敷袋,在前額放冰袋。冷熱刺激能有效緩解肌肉緊張、減少疼痛的感覺,從而起到鎮痛的作用。

⑵中藥外敷法:製附子10克,食鹽10克,一起研磨成粉末,過200目篩,然後在粉末中倒上適量的生薑汁攪拌成糊狀,使用時,取約3克,放在大小約3厘米×3厘米的膠布上,貼於頭疼一側的太陽穴、率穀穴或疼痛最明顯的位置,每次貼敷12~24小時,3次為1個療程。

6.生活建議

可以誘發偏頭痛的原因有許多,所以,應在平時的生活起居中注意調護,以預防和緩解偏頭痛的發作,下麵是專家給出調理建議,您可以適當參照以下幾點:

⑴注意保暖:幹燥、大風、暴風雨、明亮耀眼的陽光、寒冷、雷聲等氣候現象均可誘發偏頭痛發作,故而應該盡量避免風吹受寒、日曬雨淋。

⑵堅持運動:堅持鍛煉身體,但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可過度運動或過度勞累。

⑶注意通風:保持居室內時刻都有清新的空氣,提高含氧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偏頭痛。

⑷保持充足睡眠:每天保證7個小時高質量的睡眠,可緩解疲勞,避免誘發頭疼。

⑸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酒,或飲酒適度,可以小劑量的飲酒。

⑹注意藥物的影響:如避孕藥、硝酸甘油、組織胺、利血平、肼苯達嗪、雌激素等都是能夠誘發偏頭痛藥物,應盡量少吃。

三、坐骨神經痛

1.疾病綜述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部、臀部、大腿後、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症狀群。坐骨神經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經幹。本病多屬於急性或亞急性發病,少數為慢性,病程可達數年至數十年。有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坐骨神經痛,其中絕大多數都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為坐骨神經出現炎症而引起的疼痛,以單側者居多,同時常伴有肌肉纖維炎。繼發性為坐骨神經走向的鄰近組織發生病變,產生機械性刺激、壓迫或粘連所引起的疼痛,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黃韌帶肥厚、脊椎滑脫、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脊椎裂、腰椎結核、梨狀肌綜合征、腰椎骨質增生等病症均可引起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在中醫學理論當中屬於“腰痛”、“腰股痛”、“腰腿痛”、“筋痹”等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以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為內在因素,以風寒濕熱之邪入侵為外在因素。病機為下肢腰腿痛,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同時,體質強弱、生活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也與本病有著密切的關聯。

2.民間驗方

⑴烏附麻辛桂薑湯治療坐骨神經痛

劉大媽今年75歲,因兩個膝蓋關節疼痛得都不能走路了,經常劇烈地刺痛,去省醫院進行檢查後,醫生建議讓其做膝關節置換術。

劉大媽尋思自己歲數已經大了,也就沒想通過手術治療,而是選擇了用中藥進行保守治療。中醫醫院診斷為因老年體虛、風寒入侵、阻礙經絡引起,並給她開了一劑方藥,劉大媽服用本方5劑後,便起到了止痛的功效,家住4層的劉大媽上下樓都沒有問題。繼續服5劑後,所有症狀基本消除,為鞏固療效又服3劑,得以痊愈,而且從未複發,老太太滿麵紅光,天天上下樓買菜不成問題,而且,早晨還要去公園散步,打打太極,讓同住一個小區的鄰居都非常驚奇和羨慕。具體的處方:製川烏10克,附子10克,川牛膝各12克,麻黃、細辛、甘草各3克,桂枝、幹薑、乳香、沒藥各10克,蜈蚣1條,生薑3片,大棗5枚,每日1劑,用水熬製成湯藥分2次服用,10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中間需要間隔3天。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祛淤通絡之功效。對屬風寒濕邪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效果非常好。

⑵獨活寄生湯治療坐骨神經痛

艾先生今年35歲,因患腰椎間盤突出,也引起了坐骨神經痛。

已經下不來床,喪失了行動能力,幹不了活了,對於一個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不能幹活就意味著生存危機,而且他還有家室,他自己可以不吃飯,老婆孩子總還要吃飯的。幹體力活的人比較容易患有這種疾病,像艾先生是屬於相對嚴重的類型。但是他吃了十來天的藥,症狀明顯好轉了不少。後來他的老鄉童先生可能是因為勞損過度,也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同樣也是吃了相同劑量的藥,很快就好了。

藥方:附子10克(先煎),黃芪24克,黨參、當歸、桑寄生各15克,白芍20克,川芎、杜仲各9克,牛膝、獨活、防風各12克,用水煎煮成湯藥服用。此方有溫陽益氣補血、祛風散寒除濕之功效。適用於風寒濕滯的坐骨神經痛患者。

⑶身痛逐淤湯治療坐骨神經痛

劉女士今年36歲,是一個進城打工的普通民工,半年前腰腿疼痛難忍,症狀日益加重,發作時從腰骶處沿著大腿後側向腳後跟蔓延,如針紮、火燒樣陣陣加劇,特別是咳嗽或者如廁大便時,尤為嚴重,用了許多方法,但就是沒有效果。到醫院診斷為坐骨神經痛,屬寒凝氣滯,淤阻脈絡,治療時宜以化淤通絡、溫陽散寒、除痹止痛,投以身痛逐淤湯。此湯的處方:桃仁、紅花、當歸、地龍各15克,川芎、甘草、沒藥、五靈脂(包煎)、牛膝各10克,秦艽、羌活、香附各5克。用水煎煮成湯劑服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時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