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玉教授幼承庭訓,秉傳承而不拘泥,兼收各家之長,行變法且合宗。主張古為今用,融通中外,臨證時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認為治傷要先治人(整體觀),首要的是辨證。臨床病證多夾雜,當兼顧為治,不以一方一法治病,處方用藥強調因人、因時、因病而異。本書收載其病案20則。

葉景華教授以擅長治療腎髒疾病而聞名,從事中醫腎髒病的臨床研究60年,創製驗方多種,腎衰係列方為其著名組方。治療慢性腎病善用並能妙用大黃。本書收載相關病證醫案20則。

劉嘉湘教授致力於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與科研、教學工作40餘年,對中醫扶正法治療癌症研究有較深造詣。強調癌症的治療要正確運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倡導“扶正治癌”的學術思想,是中國“扶正治癌”理論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本書收載其16則醫案。

嚴世芸教授倡導中醫“和”的思想原則及“非線性思維方式”,形成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崇尚元氣為本,協調氣血,培補脾腎,顧本求源,首創藏象辨證,擅長兼顧五髒,整體辨治,明晰標本,動態把握病情,協調陰陽的學術特色。思路廣博,不拘一法,反對門戶之見,靈活變通,重視實踐,善用經方。本書收載其21則醫案涉及18個病證。

吳銀根教授對哮喘認識具有獨到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陽虛寒盛是哮喘發病的主要病機,虛、寒、痰、瘀共同作用導致哮喘發病。補腎健脾,扶正補虛是哮喘治療的根本。在肺係疾病中醫治療方麵,認為肺腎相連,重在補腎;肺胃相關,安胃寧肺;肺絡痹阻,痰瘀相挾。本書收載其肺係疾病醫案20則。

何立人教授主張診治病證時宜“以平為期”“以和為貴”,力求機體內外平衡,從而達到精充、神安、氣暢、血通之態。臨證時既堅持辨證論治為主,又力推辨證與辨病合參,有症辨證,無症則辨病,治法靈活多變,不拘於證型成方,多采用陰陽同補、氣血兼顧、寒溫同用、補瀉並施等法。本書收載其病案20則。

陳以平教授在中西醫結合腎病臨床頗有建樹,提出治療腎病以辨病論治為綱,辨證論治為目的病證合參之辨證原則,先辨病,後辨證,以病為綱,綱舉目張。辨病在先,以病限證;從病辨證,深化認識;辨病辨證,相得益彰。本書收載其醫案19則。

陳湘君教授在長期風濕病臨床診治中深刻體會到疾病與體質的關係,風濕病患者多先天稟賦不足,體質多較虛弱,在治療用藥方麵要考慮體質因素。在治療時本著“正之不存,邪將焉去”的邪正觀,認為“正氣虛是內因,是痹病發生的先決條件”。本書收載其病案25則。

柏連鬆教授以肛腸專業為主攻方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結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完整的中醫肛腸病治療體係,使中醫肛腸科得到了重大發展。本書收載其醫案16則。

石印玉教授幼承庭訓,秉傳承而不拘泥,兼收各家之長,行變法且合宗。主張古為今用,融通中外,臨證時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認為治傷要先治人(整體觀),首要的是辨證。臨床病證多夾雜,當兼顧為治,不以一方一法治病,處方用藥強調因人、因時、因病而異。本書收載其病案20則。

葉景華教授以擅長治療腎髒疾病而聞名,從事中醫腎髒病的臨床研究60年,創製驗方多種,腎衰係列方為其著名組方。治療慢性腎病善用並能妙用大黃。本書收載相關病證醫案20則。

劉嘉湘教授致力於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與科研、教學工作40餘年,對中醫扶正法治療癌症研究有較深造詣。強調癌症的治療要正確運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倡導“扶正治癌”的學術思想,是中國“扶正治癌”理論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本書收載其16則醫案。

嚴世芸教授倡導中醫“和”的思想原則及“非線性思維方式”,形成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崇尚元氣為本,協調氣血,培補脾腎,顧本求源,首創藏象辨證,擅長兼顧五髒,整體辨治,明晰標本,動態把握病情,協調陰陽的學術特色。思路廣博,不拘一法,反對門戶之見,靈活變通,重視實踐,善用經方。本書收載其21則醫案涉及18個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