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根教授對哮喘認識具有獨到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陽虛寒盛是哮喘發病的主要病機,虛、寒、痰、瘀共同作用導致哮喘發病。補腎健脾,扶正補虛是哮喘治療的根本。在肺係疾病中醫治療方麵,認為肺腎相連,重在補腎;肺胃相關,安胃寧肺;肺絡痹阻,痰瘀相挾。本書收載其肺係疾病醫案20則。

何立人教授主張診治病證時宜“以平為期”“以和為貴”,力求機體內外平衡,從而達到精充、神安、氣暢、血通之態。臨證時既堅持辨證論治為主,又力推辨證與辨病合參,有症辨證,無症則辨病,治法靈活多變,不拘於證型成方,多采用陰陽同補、氣血兼顧、寒溫同用、補瀉並施等法。本書收載其病案20則。

陳以平教授在中西醫結合腎病臨床頗有建樹,提出治療腎病以辨病論治為綱,辨證論治為目的病證合參之辨證原則,先辨病,後辨證,以病為綱,綱舉目張。辨病在先,以病限證;從病辨證,深化認識;辨病辨證,相得益彰。本書收載其醫案19則。

陳湘君教授在長期風濕病臨床診治中深刻體會到疾病與體質的關係,風濕病患者多先天稟賦不足,體質多較虛弱,在治療用藥方麵要考慮體質因素。在治療時本著“正之不存,邪將焉去”的邪正觀,認為“正氣虛是內因,是痹病發生的先決條件”。本書收載其病案25則。

柏連鬆教授以肛腸專業為主攻方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結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完整的中醫肛腸病治療體係,使中醫肛腸科得到了重大發展。本書收載其醫案16則。

施杞教授臨床上精於辨證,善於調治,以六經矜百病;治外損,多主張“瘀阻經絡,從肝論治”,調內傷,又多以“臨證三辨,衷中參西”之方法。繼承並發展了內傷學說,“摸、整、穩、運、治、調”治骨折,“一清、二巧、三穩”複脫位。“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祛瘀通絡,內外兼顧,重在髒腑,整體調治”已成為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核心。本書收載其醫案10則。

秦亮甫教授擅以針藥結合治療各類疑難雜病。通過臨床的不斷探索、總結,提出了“主取督脈,以治雜病”之理論,用於治療外感、高血壓、支氣管哮喘、慢性泄瀉以及過敏性皮膚疾病,拓寬了督脈應用的思路。提出“從脾論治”代謝性疾病的學術思想,治療糖尿病時提出降糖必降脂的觀點等。本書收載其病案14則。

夏翔教授推崇陰陽之學說,融會貫通,衷中參西,崇尚元氣為本,倡補脾腎陰陽,注重氣血辨證,擅長活血化瘀,精於辨證,長於辨病,方藥精要,靈活通變。本書收載其醫案18則。

奚九一教授認為人體陰陽平衡失調是脈管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各類脈管病都有“瘀”證,但“無因不成瘀”,“病邪”為致瘀之主因,不同的脈管病是由不同的病邪所造成的,每一種脈管病都有一個主邪,臨床上應抓住以病邪為主的根本矛盾,分病辨其主邪。扶陽可貫穿脈管病治療的始終。本書收載其醫案8則。

蔡淦教授在中醫脾胃病及內科雜病方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特色,尤其擅長於胃腸疾病的治療和研究。強調“三觀”,即整體觀、動態觀、平衡觀。論治注重平衡,用藥配伍不偏不倚,每多虛實兼顧、寒溫得宜、升降並調、氣血同治、剛柔相濟、動靜結合。本書收載其醫案24則。

《海上名醫醫案心悟》不僅所選名醫是上海名醫中的代表,且撰寫者均為上海市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高級研修班的學員,乃名醫之親傳弟子。故選案或突出療效,或展示特色,或異於一般,非泛泛收集。案評則精當,切中肯綮,非深悟不可為也。

編寫雖盡心盡力,然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希專家、讀者多多指正。

編委會

201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