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男,67歲。2009年11月9日初診。
半天內便血3次。患者發現血小板減少13年,有周期性腹痛、便溏已三載,刻診半天內便血3次,麵色不華,乏力,食欲不振,形體消瘦。2005年外院診斷“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舌淡苔薄,脈細弦。理化檢查:血常規提示三係降低,血紅蛋白90gbrL左右,白細胞(1~2)×109brL,血小板(8~9)×109brL。中醫診斷:便血。西醫診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辨證:脾虛不能攝血。治擬健脾益氣,升陽助運,佐以固澀止血。處方:
炙黃芪30g
炒白術芍(各)15g
茯苓15g
生甘草6g
黨參15g
炒防風9g
炙烏梅6g
懷山藥15g
扁豆衣9g
升麻6g
芡實15g
補骨脂15g
仙鶴草15g
葛根15g
14劑
二診:患者便血已止,乏力緩解,納食尚可,無腹痛。複查血常規血紅蛋白73gbrL左右,白細胞2.2×109brL,血小板9×109brL。守方去芡實、烏梅,繼服。
隨訪:守方調治,便血未作,血像穩定。
【按語】蔡氏認為,本案病機關鍵在於脾胃虛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五髒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金匱要略注》)。脾虛運化失司,則氣血生化無源,氣的固攝功能減退,中氣不足,統血無力,血溢腸內而導致便血。《景嶽全書?傳忠錄?髒象別論》曰“血者,水穀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於脾”。精生於穀,脾胃健順,納運五穀之功能正常,水穀之氣充足,自能生血化精,精血充盛。
脾失健運,飲食少而氣血不生,血虛而呈血像三係降低。治療以健脾益氣為主,以資氣血生化之源。方中重用黃芪為君藥,配以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培補中州;懷山藥能“健脾補虛……治諸虛百損”(《本草正》),扁豆衣增強補脾益氣功效;防風、葛根升陽舉陷;芡實、補骨脂固澀;烏梅酸平澀腸;仙鶴草收斂止血。
全方重在補益固澀,使脾運得健,氣血生化充盛,中氣得複而血止。此外,收斂固澀之藥在於急則治標,故二診時血止則予停用,治療以健脾益氣、固本扶正為主,緩圖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