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消渴(2型糖尿病)(1 / 1)

孫某,男,34歲。2009年3月11日初診。

口幹、多飲半年。半年來口幹、多飲。自覺乏力,時常腹脹,大便2~3日一行,晨起口苦。舌質紅,舌苔薄,脈弦細。實驗室檢查:尿糖:++++,空腹血糖11.2mmolbrL。

辨證分析:脾失健運則致水穀精微不能輸布,津不上承則肺生燥熱,胃中積熱,故口幹,多飲。舌紅、口苦、大便2~3日一行為肺胃燥熱內盛之象。中醫診斷:消渴。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辨證:肺燥胃熱。治擬健脾潤燥清熱。處方:

黃芪15g

太子參15g

黃連6g

黃芩9g

葛根15g

柴胡3g

黃精15g

懷山藥15g

桑葉9g

14劑

二診:空腹血糖9.7mmolbrL,腹脹減輕,大便2日一行,成形,口苦症狀消失,舌紅,苔薄黃,脈細濡,守方黃連改為3g,14劑。

三診:空腹血糖7.2mmolbrL,無腹脹,大便成形,1~2日一行,舌色淡紅,苔薄微黃,脈細濡,守方太子參改為30g,加玄參15g、蒼術15g,14劑。

四診:空腹血糖7.1mmolbrL,餐後2小時血糖8.2mmolbrL,無明顯不適,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濡,守方調治,症情穩定。

【按語】《內經》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飲食水穀精微有賴於脾的轉輸運化而布達全身。蔡氏認為,本案屬勞倦過度,脾氣陷於下,津液輸布失常,陰火上乘,陽氣不升,應從脾論治,以益氣健脾為要,複其升降轉輸之職,根據李東垣《脾胃論》中“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的理論,以“補脾氣、降陰火、升陽氣”為治法,從脾入手。

以蔡氏創立的健脾清化方為主方加味,該方是蔡氏幾十年診治糖尿病的經驗方,係《脾胃論》首方“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化裁而來。

方中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本草備要》謂其“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為君藥,大補元氣;太子參,《名醫別錄》謂其“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珍珠囊》謂:“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益脾氣,黃精補脾陰,兩者共為臣藥;黃連、黃芩潛降陰火;葛根,《本經》謂:“主消渴,身大熱,嘔吐……”,《名醫別錄》謂:“生根汁大寒,療消渴,傷寒壯熱”,升提陽氣,共為佐使,酌加黃精,與黃芪相須健脾益氣,製約黃芪之甘溫;山藥助黃芪、黃精補益脾氣;柴胡助升發元氣;桑葉清熱,並經現代研究證實有降糖作用。

諸藥合用,中州得健,納運有常,清陽得生,濁陰得降,則消穀善饑得愈。全方選藥精當,體現了“治病不宜損人脾胃,克伐元陽”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