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某,女,42歲。2009年3月25日初診。

口苦口膩近5、6年。5、6年來口苦、口膩,口氣穢濁,伴夜寐夢多。胃納尚可,二便亦調。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細。檢查(物理檢查):B超(-)。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糞常規(-)。中醫診斷:濕阻。辨證:濕熱中阻。治擬清熱化濕。處方:

蒼術15g

黃芩10g

川樸10g

半夏10g

川連3g

茯苓15g

佩蘭15g

石菖蒲10g

草果10g

夜交藤30g

生薏苡仁15g

荷葉10g

14劑

二診:餘症如前,舌紅,苔黃膩,有裂紋,脈細。守方加蒲公英30g、連翹12g、天花粉12g,14劑。

三診:諸症均減,苔薄黃膩,舌紅,脈細。守方14劑。

隨訪:守方調治1月,停藥後未作。

【按語】蔡氏認為,濕阻病機以脾失健運為本,濕濁內蘊為標。濕為陰邪,易傷脾陽;濕從熱化,又易耗傷胃陰,治療時要充分考慮脾胃生理病理和濕邪致病特點,遣方用藥寒溫相適,以化濕不傷陰,養陰不助濕為要。本案為濕熱內阻所致口味異常,治療按照“濕熱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的原則,藥用蒼術運脾燥濕,川樸、半夏、菖蒲、佩蘭燥濕和中,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濕健脾,川連、黃芩清熱,所謂“欲清其熱,應化其濕”。

佩蘭、荷葉為蔡氏常用藥對,佩蘭氣味芳香,能化濕醒脾開胃;荷葉氣清芬性輕靈,名醫俞長榮謂其“長於升清降濁。”本例濕阻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濁氣上泛,見口氣穢濁、舌苔厚膩等症,投以二藥辟穢化濁,療效頗佳。方中草果氣味辛、澀,性溫,《本草正義》謂之“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之藥。”

《溫疫論》又雲:“草果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蔡氏認為其化濕效果更優於蒼術,用於本案病程長、病情反複不解者尤為有效。全方寒溫相適,共奏化濕清熱之功。二診舌紅苔黃膩,有裂紋。熱象重於濕象,且有陰傷津虧之虞,故投蒲公英、連翹、天花粉清熱養陰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