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女,60歲。2008年8月27日初診。
氣喘反複發作5年餘。5年來氣喘反複發作,多在春秋二季發作,外院診斷為哮喘,發作時,予二羥丙茶堿(喘定)、氨茶堿治療能緩解。現哮喘未作。
平時易感冒,食少,乏力,大便秘結,腑行不暢。舌質淡紅,舌胖,舌苔薄膩,有裂紋,脈象:小弦滑。檢查(物理檢查):胸片:兩肺紋理增粗。實驗室檢查:血常規(-)。中醫診斷:哮證。西醫診斷:哮喘(緩解期)。辨證:肺脾兩虛。治擬補肺益氣固表,健脾助運化痰。處方:
炙黃芪15g
防風10g
白術10g
半夏10g
陳皮6g
茯苓15g
大力子15g
炙紫菀15g
桃杏仁(各)10g
浙貝母10g
射幹10g
路路通10g
肉蓯蓉15g
桑椹子30g
枸杞子15g
遠誌3g
石菖蒲10g
廣鬱金10g
21劑
二診:大便秘結較前緩解,排便通暢,一日一行,苔薄膩,舌胖、淡紅,脈小弦滑,守方21劑。
隨訪:感冒頻率較以前減少,守方調治。
【按語】本例為哮證緩解期,蔡氏認為脾虛為本病病機關鍵。如李東垣所雲:“脾胃虛則肺最受病,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肺脾母子相生,肺為嬌髒,肺虛則表衛不固,易被外邪侵襲,脾虛則運化不健,水液輸布失常,生濕化痰,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春秋之際,氣候變化,新邪引動伏痰,痰隨氣動,聚於肺係,肺失宣降,則氣喘反複發作。
脾虛運化無力,中氣不足,則納少,乏力。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失肅降,腑氣不通,則大便秘結。痰濕內停故舌胖,化熱傷陰則苔薄膩有裂紋。蔡氏治療哮證緩解期患者,常以健脾為主,通過健脾益氣達到治肺的目的,並合用燥濕、化痰、止咳等法祛除邪實、緩解症狀。
脾為後天之本,當先培補,方中予黃芪、白術、茯苓、陳皮等健脾益氣,中氣旺則肺有所養,實衛固表,寓“培土生金”之義;遠誌、石菖蒲、半夏燥濕化痰;大力子、射幹、紫菀、浙貝母等清化留戀於肺的痰熱;予肉蓯蓉、桑椹子、枸杞子潤腸通便,腑氣通暢,傳導有序,助肺氣肅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