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某,男,69歲。2009年5月11日初診。
反複胸悶、心悸2年餘,加重1周。有高血壓性心髒病,高脂血症史,常服氯沙坦鉀(科素亞)、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治療,1周前勞累後胸悶、心悸加劇。刻診:胸悶、心悸,伴胸痛陣作,心痛徹背。動輒汗出,頭暈,乏力。夜寐短少。舌質暗紅,舌胖,邊有齒印,苔薄膩,脈細弱且結。實驗室檢查:心電圖:左心室肥大,室早,房早。
中醫診斷:胸痹。西醫診斷:高血壓病、高血壓性心髒病、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辨證:脾虛痰瘀互結。治擬健脾化痰活血。處方:
黃芪15g
黨參10g
白術10g
瓜蔞皮仁(各)15g
薤白6g
半夏10g
柴胡10g
枳實15g
赤芍15g
炙甘草6g
桃仁10g
水紅花子15g
陳皮6g
茯苓15g
丹參15g
黃芩10g
石菖蒲10g
麥冬15g
茯苓15g
廣鬱金10g
益母草15g
14劑
二診:心悸緩解,胸悶仍有,有時刺痛,心煩,苔薄膩,舌暗紅,脈弦且結,守方加炒竹茹6g,14劑。
三診:諸症悉減,守方調治,胸痛未作,偶有胸悶。
【按語】《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曰虛裏,貫膈絡肺,注於心前”。心主血脈,脾主氣而統血,宗氣“貫心脈”,與中焦脾胃關係密切。脾胃虛弱,運化無權,則宗氣匱乏,推動無力,血運不暢,瘀阻脈絡;脾虛輸布失職,聚濕成痰,痰阻血瘀,以致痰瘀交阻,阻滯脈絡,心脈失養,胸陽失展。
所謂“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留”(《傷寒論·辨脈法第一》)。蔡氏臨證十分重視健脾在心病論治中的作用。認為本案屬虛實夾雜,心脾失養與痰瘀交阻共為病機,當以健脾化痰祛瘀為主要治則。
處方藥用黃芪、黨參健脾益氣,白術、茯苓、陳皮健脾祛濕,與參、芪相合固中州脾土;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陽散結、祛痰寬胸;柴胡、枳實行氣止痛;赤芍、水紅花子、廣鬱金、益母草、丹參活血化瘀,兼以增強理氣功效;石菖蒲祛痰化濕;少佐麥冬養陰清心。全方升降有序,通中有補,脾胃健運則水濕難聚、痰濁得化、宗氣推動如常,血脈通暢,則胸悶、心悸諸症得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