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心悸(心律失常)(1 / 1)

唐某,男,37歲。2007年12月5日初診。

心悸、乏力加重一個半月伴胸悶。心悸,胸微悶,乏力,口幹。舌尖紅,苔薄黃膩,脈弦且結。2周前曾有鼻塞、咳喘,時有泛酸,無口幹口苦,便調。物理檢查:心電圖示室性期前收縮。中醫診斷:心悸。西醫診斷:心律失常。辨證:心脾兩虛,濕熱內蘊。治擬養心健脾,清熱化濕。處方:

太子參15g

麥冬12g

半夏9g

川連3g

連翹12g

瓜蔞皮12g

蒲公英30g

茯苓15g

佩蘭12g

陳皮6g

14劑

二診:諸症悉減,守方調治。

【按語】李東垣在《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雲:“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蔡氏認為,本案病位在心,而脾為心之子,脾胃與心經絡相連,病機虛實夾雜,以脾胃虛弱為本,濕熱內蘊為標,為陰火。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心脈失養,則心脾兩虧,故見心悸;心主血脈,脾胃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則見結脈;脾虛生濕,鬱而化熱,濕熱交阻,則苔黃膩,口幹。

治療予以補脾胃、養心,清熱化濕瀉陰火。藥用太子參甘平清補、健脾益氣;麥門冬甘寒瀉火,滋陰清心,瓜蔞皮甘寒而潤,化痰利氣寬胸;所謂“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泄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脾胃論·脾胃勝衰論》);茯苓淡滲利濕,助太子參健脾之功;半夏、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川連、連翹、蒲公英清泄鬱熱;佩蘭化濕,辛平而不溫燥,可清脾經濕熱。

濕熱得除、脾運得健,則運化有權,血脈充盛。全方補瀉兼施,寒熱並用,燥潤相濟,既體現“補脾胃、瀉陰火”的宗旨,又寓辛開苦降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