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某,女,43歲。2009年2月11日初診。
鼻塞、咽痛1周。1周以來鼻塞、咽痛,伴咽部灼熱不適感,流涕白黏。口渴引飲,偶有咳痰,色略黃,質較黏。無明顯發熱。
胃納尚可,大便略有幹結,一日一行。舌質暗紅,胖,苔薄黃膩,脈弦細。實驗室檢查:血常規(-)。中醫診斷:感冒。西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辨證:外邪襲肺、痰熱蘊肺,治擬清熱化痰。處方:
藿蘇梗(各)10g
桔梗6g
生甘草6g
前胡9g
杏仁9g
浙貝母9g
黃芩9g
連翹12g
半夏9g
射幹9g
威靈仙9g
辛夷花6g
桑白皮(各)15g
生薏苡仁15g
14劑
二診:服上方後症情緩解,鼻塞減輕,流涕未作,咳痰基本消失,然極易感冒,近日咳嗽反複發作,無痰,鼻塞,無流涕,咽部幹痛,口渴引飲。苔薄膩,舌質偏紅,脈弦細。查胸片提示支氣管炎。中醫診斷:咳嗽。西醫診斷:支氣管炎。辨證:肺虛表衛不固,易感外邪。治以補肺益氣固表,佐以祛邪。處方:
黃芪9g
黃精9g
防風9g
陳皮6g
白術9g
桔梗6g
生甘草6g
射幹9g
連翹12g
威靈仙12g
木蝴蝶6g
辛夷花6g
白芷6g
黃芩9g
14劑
三診:服上方後諸症均減,遂停藥。近日吹風受冷後頭痛咳嗽,咽癢且幹,痰量少色白。舌質偏紅,苔白厚,脈小弦。治以疏風解表,化痰清肺,處方:
荊芥10g
前胡15g
白前10g
百部10g
紫菀15g
黃芩10g
桑白皮15g
連翹12g
桔梗6g
半夏10g
陳皮6g
茯苓15g
生甘草6g
射幹10g
木蝴蝶6g
杏仁10g
天花粉10g
14劑
四診:諸症均減,守方7劑
五診:諸症均除,偶有咽癢、鼻塞。予二診方14劑。
隨訪:守方調治,症情穩定,入夏時停藥,入秋未複發。
【按語】《內經》雲:“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為肺係疾患的主要證候之一,他髒有病可累及於肺而發病,其中與脾的關係尤為密切。肺主氣,脾主運化,肺氣有賴於脾運化的水穀精微充養。脾之運化功能虛弱,不能化生水穀精微,則肺失所養,水液輸布失常則聚濕化痰,壅滯於肺,影響肺之宣肅。蔡氏認為,本案患者脾胃素虛,元氣不足,以致肺衛不固。
患者原居住於廣東一帶,來滬後不適應本市的氣候,易受外邪。初診咳嗽初起,痰熱邪熱壅肺,亟當清化痰熱,以治其標。二診邪熱已除大半,治病求本,健脾化痰,益肺固表。藥用黃芪、黃精、白術健脾益氣;陳皮燥濕化痰;防風益衛固表;連翹、射幹、黃芩清肺化痰;桔梗宣肺止咳。
諸藥合用,“培土生金”,標本兼治,補瀉同施。正如《證治要訣·停飲伏痰》曰:“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三診時患者複感外邪,風寒束表,痰熱蘊肺,再予疏風解表,化痰清肺,待外邪已除,繼以健脾固元,緩圖其本,所謂“藥隨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