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鬱證(慢性結腸炎)(1 / 1)

甘某,女,52歲。2008年12月29日初診。

反複腹脹腸鳴1年餘,加重1周。腹中腸鳴,攻竄作脹反複發作一年餘。每遇情誌不舒即有發作。大便時有黏凍,無便血,日行一次,外院腸鏡示:慢性結腸炎。平時常自覺脊背發麻,似蟻爬行,咽如有物梗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無汗出,無口幹口苦。四肢逆冷。

舌質淡,苔薄膩,脈象小弦。檢查(物理檢查):腸鏡:慢性結腸炎。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辨證分析: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推動不行,津液聚而成痰,痰氣交阻,大腸傳化失司,故腸鳴陣作;痰氣阻絡,脈絡失養則感覺異常,如蟻爬行;阻於咽部則如有物梗死,如“梅核氣”之表現;四肢逆冷為陽氣鬱遏所致。中醫診斷:鬱證。

西醫診斷:慢性結腸炎。辨證:肝氣鬱結,痰氣交阻。治擬疏肝理氣,健脾化痰。處方: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

柴胡10g

製香附10g

枳實15g

半夏10g

厚樸10g

白術10g

當歸10g

茯苓15g

蘇梗10g

川芎6g

陳皮6g

柏子仁15g

14劑

二診:症情如前,夜寐不安,苔薄膩,脈小弦。守方加夜交藤30g,7劑。

三診:症情如前,腸鳴更甚,苔薄膩,脈小弦。守方加防風10g,14劑。

隨訪:守方加減治療3月,諸症悉減。

【按語】鬱證多由情誌不舒,氣機鬱滯而致病,症狀可呈多樣化表現。《素問·舉痛篇》雲:“百病生於氣也。”丹溪曰:“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百病生矣”。蔡氏認為,本案患者為更年期婦女,症狀符合鬱證的臨床表現,病機關鍵在於氣機鬱滯,進而影響津液輸布,而致痰氣交阻,屬六鬱中之氣鬱、痰鬱。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肝之疏泄與氣機調暢關係密切,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以致肝氣鬱結而成氣鬱,是鬱證的主要病機。

故本案治療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理氣疏肝,化痰健脾。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嶽全書》,專為肝氣鬱滯而設,柴胡、香附疏肝解鬱,川芎行氣活血止痛,陳皮、枳殼理氣導滯;半夏厚樸湯出自《金匱要略》,主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即“梅核氣”,半夏、厚樸辛以散結、苦以降逆,茯苓健脾滲濕,佐半夏化痰,蘇梗行氣解鬱;方中當歸活血養血;白術有增強健脾化痰功效;柏子仁通便;諸藥合用,疏肝理氣,健脾化痰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