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女,56歲。2007年5月25日初診。
腹脹、腳腫反複發作4年,加重1周,伴有尿少。腹脹、腳腫反複發作四年,近1周勞累後諸症加重,尿少,曾有惡心嘔吐,臍突,經治好轉,現納少,乏力。有慢性乙肝病史。舌質暗,舌苔薄膩,脈象弦偶結。檢查(物理檢查):B超檢查示:腹水,脾腫大。實驗室檢查:血常規:WBC、RBC、PLT均低於正常值,血氨、AKP均高於正常值。中醫診斷:臌脹。西醫診斷:肝硬化失代償、脾功能亢進。辨證:脾虛氣滯,血瘀水停。治擬健脾理氣,化瘀利水。處方:
黃芪30g
北沙參15g
白術15g
枸杞子15g
車前子30g
川牛膝12g
蟲筍10g
陳葫蘆瓢60g
半邊蓮30g
丹參15g
澤蘭葉15g
附子10g
大腹皮15g
木香10g
丹皮10g
澤瀉15g
茯苓30g
14劑
二診:服上方14劑後尿量增多,腹脹緩解,口幹,舌暗紅,苔薄膩,脈弦。守方陳葫蘆瓢改為30g。
隨訪:守方調治,症情穩定。
【按語】本例臌脹,為肝係病證,其勞累後易發作、納少、乏力又具脾虛特點。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風勞鼓膈四大證治》雲:“勞倦所傷,脾胃不能運化而脹”。脾居中焦,為運化水濕之樞機,脾虛運化失司,則水濕不能泄利而腹部脹滿。
蔡氏認為,本案由脾虛失運導致氣滯、血瘀、水濕之邪蘊結於腹而成,屬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方中大劑量運用黃芪、茯苓、白術等健脾益氣藥物,培補脾土,滲泄水濕;車前子、大腹皮利水消脹;木香、丹皮、丹參、澤蘭葉行氣活血;北沙參平補胃陰,枸杞子滋陰養肝,二藥相合,防利水傷陰。
方中蟲筍為蟲蛀之竹筍,利尿作用強,持續時間短,陳葫蘆瓢利尿時間長,藥效較弱,兩者為治腹水利尿常用藥對,並有清熱作用,但宜遵照《素問·至真要大論》“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中病即減,以免清利太過,耗傷營陰,因此於二診時將陳葫蘆瓢減半,改為30g。全方健脾助運與利濕行水、理氣活血合用,佐以養陰,攻補兼施,祛邪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