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訣 勵誌(1 / 3)

梁啟超曾說曾國藩是“其一身得力在立誌自拔於流俗”,就是說,他一生都在不斷地與外部環境作著抗爭,與自己的惰性作著抗爭。

勇敢地立了大誌,而且也用自己的堅持和外部環境及惰性抗爭成功了,這就算克服了一個難點。但接下來又有一個難點出現了:如何實現大誌?

實現大誌是需要超凡的勇氣和精神的。同時,隻有勇氣和精神還不夠,如果沒有選擇好方向,即使再堅持,也無法達到。甚至選擇好方向,也堅持了,可方法不對,也還是無法實現大誌。

曾國藩立誌要做一個好官,做一個聖賢,所以他說:“以做官發財為可恥。”將此作為人生準則的他,一生除了書籍和衣服,沒有其他財產,有時候甚至還要靠借債來過年。

做了團練教官,開始帶兵打仗後,他又以不怕死來要求自己。他不僅這麼要求自己,還這麼要求身邊的人。為此,他挑選的將士大多都是和他一樣有氣節、不怕死的人。當然,在那個年代,有誌之士、有才之人非常多。但如果心懷大誌,卻辨不清形勢和方向,跟錯了人,做錯了選擇,再大的誌、再多的才,一樣不能成就大事。

比如剛開始的時候,曾國藩不辨形勢,隻是憑著一腔熱血,連上十四封奏章,想革除時弊、整頓吏治,但卻惹怒了龍顏,差點獲罪。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的奏章是給同治帝看的,而不是給其他盛世的賢帝看的,因而差點獲罪。不過,幸好他又遇到了洪秀全起義,給了他實現大誌的機會。同樣,洪秀全一路高歌猛進,定都南京,可以說他的大誌也已實現了一半,但最終卻因為一些錯誤的決策,導致不僅丟掉南京,而且還碰上了和他同樣有著大誌,一心要完成大誌的曾國藩。

“兩強相爭,勇者勝”,曾國藩和洪秀全這兩個同樣深懷大誌的人,最終因曾國藩的見識、膽量和策略而戰勝洪秀全。最後的結局就是一個得誌、一個失誌。

從這點來說:有膽量、有見識、有手段,也是實現大誌的條件。

說他有膽量是因為他敢越權殺人,敢三次拒絕皇帝的命令。而這種膽量也不是傻大膽,而是靠著他的見識和手段獲得的。

那時的曾國藩不過隻是團練大臣而已,他既沒有地方權力,也沒有欽差大臣的頭銜。因為銳意練兵,幹涉地方政務、軍務,地方官還刁難他,派士兵追殺他。

這種事放在其他人身上會怎樣?肯定要麼退縮,和地方官同流合汙,要麼報複。可曾國藩沒有,他既沒退縮,也沒有向皇帝告狀,更沒有報複,而是偷偷地躲在了衡陽。

曾國藩躲在衡陽並沒放棄自己的大誌,而是發憤練兵,用成績說話,用自己的功績來逆轉、雪恥。

“能吃人吃不了的苦,能受人受不了的辱。”曾國藩做到了,成功理所當然。

梁啟超曾說曾國藩是“其一身得力在立誌自拔於流俗”,就是說,他一生都在不斷地與外部環境作著抗爭,與自己的惰性作著抗爭。

勇敢地立了大誌,而且也用自己的堅持和外部環境及惰性抗爭成功了,這就算克服了一個難點。但接下來又有一個難點出現了:如何實現大誌?

實現大誌是需要超凡的勇氣和精神的。同時,隻有勇氣和精神還不夠,如果沒有選擇好方向,即使再堅持,也無法達到。甚至選擇好方向,也堅持了,可方法不對,也還是無法實現大誌。

曾國藩立誌要做一個好官,做一個聖賢,所以他說:“以做官發財為可恥。”將此作為人生準則的他,一生除了書籍和衣服,沒有其他財產,有時候甚至還要靠借債來過年。

做了團練教官,開始帶兵打仗後,他又以不怕死來要求自己。他不僅這麼要求自己,還這麼要求身邊的人。為此,他挑選的將士大多都是和他一樣有氣節、不怕死的人。當然,在那個年代,有誌之士、有才之人非常多。但如果心懷大誌,卻辨不清形勢和方向,跟錯了人,做錯了選擇,再大的誌、再多的才,一樣不能成就大事。

比如剛開始的時候,曾國藩不辨形勢,隻是憑著一腔熱血,連上十四封奏章,想革除時弊、整頓吏治,但卻惹怒了龍顏,差點獲罪。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的奏章是給同治帝看的,而不是給其他盛世的賢帝看的,因而差點獲罪。不過,幸好他又遇到了洪秀全起義,給了他實現大誌的機會。同樣,洪秀全一路高歌猛進,定都南京,可以說他的大誌也已實現了一半,但最終卻因為一些錯誤的決策,導致不僅丟掉南京,而且還碰上了和他同樣有著大誌,一心要完成大誌的曾國藩。

“兩強相爭,勇者勝”,曾國藩和洪秀全這兩個同樣深懷大誌的人,最終因曾國藩的見識、膽量和策略而戰勝洪秀全。最後的結局就是一個得誌、一個失誌。

從這點來說:有膽量、有見識、有手段,也是實現大誌的條件。

說他有膽量是因為他敢越權殺人,敢三次拒絕皇帝的命令。而這種膽量也不是傻大膽,而是靠著他的見識和手段獲得的。

那時的曾國藩不過隻是團練大臣而已,他既沒有地方權力,也沒有欽差大臣的頭銜。因為銳意練兵,幹涉地方政務、軍務,地方官還刁難他,派士兵追殺他。

這種事放在其他人身上會怎樣?肯定要麼退縮,和地方官同流合汙,要麼報複。可曾國藩沒有,他既沒退縮,也沒有向皇帝告狀,更沒有報複,而是偷偷地躲在了衡陽。

曾國藩躲在衡陽並沒放棄自己的大誌,而是發憤練兵,用成績說話,用自己的功績來逆轉、雪恥。

“能吃人吃不了的苦,能受人受不了的辱。”曾國藩做到了,成功理所當然。

果然,半年後,他領兵取得湘潭大捷。他成功了,也報了仇、雪了恥,因為仇人被革職了,他也揚眉吐氣地在湖南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