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訣 克己(3 / 3)

當然,曾國藩雖然沒有給後人留下財產,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大量書籍和文稿,而這些精神財富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遺產。

不給後世留財產的目的是讓他們學會自立,所以教子孫後代如何自立才是“授人以漁”。他會不厭其煩地教弟弟和弟子們做鋤草掃屋的小事,也會要求兒媳和女兒做針線、下廚、釀酒,甚至還給他們下任務,定期檢查。同時,他也要求子弟們不仗勢欺人,要謙以待人。甚至要求家人不要涉足公事,不要和地方官走得太近……

曾國藩在“克己”方麵對自己的要求還有很多,從大事到小事,一一都有要求,事無巨細。曾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受過新式教育的容閎對曾國藩有著很高的評價,他說:“(曾國藩)可稱為完全徹底的君子,是清代第一流人物,也是傳統教育中的特殊人物。”

拋開他的“賣國賊”做法,單從他的“克己”來看,雖然官至極品,但卻從不濫用職權;即使財權在握,也從不侵吞半文,從這點來說,他強於很多雖然不是“賣國賊”,但卻是貪官的人。

怪不得梁啟超會對他有“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的高度評價了。

【延伸閱讀·曾國藩箴言】

禍機之發,莫烈於猜忌,此古今之通病。敗國、亡家、喪身皆猜忌之所致。《詩》稱:“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求二端,蓋妾婦穿窬兼而有之者也。

【譯文】

禍害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猜忌引起的。這是自古至今的通病,國家遭到破壞、家庭遭到敗落、人民慘遭殺害,都是猜忌招致的惡果。《詩經》說:“沒有嫉妒和貪婪,怎麼會得不到善的回應呢?”猜忌和貪婪這兩個毛病,兼有了婦人之心與偷盜之行的特點。

【點評】

友情是人類情感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交友之道也是自古以來人們熱議的話題。曾國藩對交友之道一直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友貴有雅量,要能做到“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麵對他人的錢財和所有,切不能有貪念,“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僅如此,相互尊重和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

曾國藩寫信給自己的弟弟曾國華,教他交友之道:“香海為人最好,吾雖未與久居,而相知頗深,爾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兩君,吾皆未見,在約可為弟之師,或師之,或友之,在弟自為審擇。若果威儀可則,淳實宏通,師之可也。若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師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視為等夷,漸至慢褻,則不複能受其益矣。”對於了解很深,知道是同道中人的人來說,你可以把他當作朋友甚至是兄弟看,但是對於了解不深的人來說,一定要真誠尊敬地對人家,學習別人身上的長處。究竟是當朋友看,還是當老師看,這就需要在日常的交往中細細品味,自己斟酌了,但是不管是作朋友看還是作老師看,一定要抱著一種敬畏的心態,切不可慢怠褻瀆了別人,這樣不僅無益於關係的處理,自己也得不到任何教益。

曾國藩曾在道光二十二年寫信給幾個弟弟談述求學之法:“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談,所言皆身心國家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雲南人,見道極精當平實,竇亦深知予者,彼此現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待,雖懦夫亦有立誌。”

根據這封家書可以看出,曾國藩喜歡結交這些極富才華又心智聰穎的人,並且他結交的這些朋友常常被曾國藩視作老師,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曾國藩還在信中告訴他的弟弟們,自己有一些既可作益友,又可作良師的朋友也常常奉勸自己早些搬進城裏,這些都是曾國藩常常想見到的人,如邵惠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雲。惠西常說,與周公謹交往就像是喝一壺甘醇的美酒,曾國藩也會有同感,所以每次二人見麵都會暢談許久,常常忘記了時間還舍不得分別。子序的為人,曾國藩說:“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最大且精。”子序對他的教誨,也令他受益匪淺:用功就好比是挖井,與其廣撒網,挖好幾口井而看不見泉水,倒不如將一口井挖到底,挖到看見泉水為止,這樣才能夠一勞永逸,那挖出來的“泉水”也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曾國藩毫不避諱地說,這幾句話正切合我的毛病,因為我就是一個挖井而不見泉水的人。

曾國藩在給自己弟弟的信中之所以細講他交友的種種,就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實實在在的實例教誨弟弟明白立身的道理。曾國藩對自立自衛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農、工勞力,是謀生;士人勞心,也是謀生。所以說,或是在朝廷當官拿俸祿,或是在家鄉教書以糊口,或是做名士官宦所養的食客,或者參加人家的府幕做賓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業,達到謀生的目的,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達到無愧於心的滿足。科名,是入仕途為官拿俸祿的階梯,也要衡量自己學業如何,將來不至於屍位素餐,這樣得了科名心裏才不會感到慚愧。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窮達自是天命,但業精與不精,就由自己做主了。曾國藩認為,精於業的人不可能謀不到生。農夫如果努力耕種,即便會有饑荒,也會順利挨過,並且一定會有挨年;商人如果積藏了貨物,就算偶然遇見積壓,但也一定會有暢銷的時候;讀書人如果能精於學業,又怎麼可能得不了功名呢?就算生不逢時,也一定會有其他的謀生出路。怕就隻怕業不精了。挖井多而沒有泉水可飲,是不專的過錯。

不僅如此,曾國藩在“敬”字上下的工夫也頗值得學習。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交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二人曾在用兵等方麵有些分歧,並且左宗棠為人孤傲霸氣,常常使曾國藩懊惱不已,曾國藩曾在鹹豐六年向皇上舉薦左宗棠為兵部郎中,但是鹹豐七年,曾國藩因父親去世而返鄉,被左宗棠指責為“棄軍返鄉”。鹹豐十四年,曾國藩靖港一戰慘敗,心灰意冷的曾國藩欲投水自盡,被人救起後,左宗棠來見曾國藩,竟然是一陣嚴厲的批評:“國事尚沒有到此不可收拾的地步,你這樣消極,不是不義之舉嗎?”可見二人性格上有太多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