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訣 克己(2 / 3)

曾國藩一生都過著清淡的生活,他每天早起早睡,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食。30歲生日時,他縫了一件青緞馬褂,平時也不舍得穿,隻有重要場合才穿。而那件衣服,直到他死時,都像新的一樣。

曾國藩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就是對弟弟們,他也一直提醒他們要“克己”,對於弟弟曾國荃不聽他勸告,在家鄉修建“新大夫弟”的豪華屋子,他氣憤地發誓永不踏進那間屋子半步。

他說到做到,至死都沒進去過。

自我反省,有過即改是他“克己”的另一種表現。

曾國藩一生都在遵循著自己訂的“三恥”、“三畏”、“四大塹”。

所謂“三恥”就是:“餘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恒星五緯亦不識認,一恥也;每作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擱殊多,三恥也。”

“三畏”為:第一畏方寸,即自己的良心;第二畏左右之人;第三畏清議,即社會輿論。

“四大塹”是:“餘生平吃數大塹:第一,壬辰年發佾生,學台懸牌,責其文理之淺;第二,庚戌年上日講疏,內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嶽州靖港敗後,棲於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敗後,赧顏走入江西,又參撫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紳人人目笑存之。吃此四塹,無地自容,故近雖忝竊大名,而不敢自詡為有本領,不敢自以為是。”

曾國藩的一生,正是憑借著這種時時反省、糾正錯誤的做法,才使他成了一代“中興之臣”。

曾國藩的反省不僅體現在一些大事上,就是一些小事,隻要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他也會馬上認真糾正錯誤。

鹹豐七年的時候,曾國藩在家守製,因為“心殊憂鬱”,他常常因瑣事怒斥弟弟和弟媳。在他複出後,特別是弟弟曾國華戰死三河後,他在一封家信中反省了自己,並道了歉,他說:“今年家中因溫甫叔之變,氣象較之往年迥不相同。餘因去年在家,爭辯細事,與鄉裏鄙人無異,至今深抱悔憾,故雖在外,亦惻然寡歡。”

為了即時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加以改進,曾國藩還時常收集一些外界對他的評價,以便改進自己的工作。

敢作敢為和慎納妾也是曾國藩“克己”的內容之一。

林則徐曾經說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又說:“知難而退,此雖保家保身之善謀,然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

曾國藩很得林則徐此句話的精髓,在戎馬征戰的沙場,他多次想要自殺,就是為了對戰敗負責。因為在他的信念裏,做人一定要敢作敢為,勇於負責。

《禮記》裏有句話說:“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製。”就是說,不管是君王還是大夫或是士兵,都要對自己的職責負責;元稹也曾說過:“效職無避禍之心,臨事有致命之誌。”

曾國藩很認同這幾句話,所以他常常用袁簡齋的“男兒欲報君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來勉勵自己。

除此而外,在對待納妾上,曾國藩也很節製。

在中國舊時,皇帝有三宮六院,達官貴族則妻妾成群,即便是普通的老百姓,納妾也很正常。但曾國藩卻在年輕力壯時就說過“不娶妾為素誌”。

曾國藩在情欲方麵非常節製,對他來說,戒兒女情長就是“克己”的內容之一。欲望能摧毀人的意誌,不管這欲望是情欲還是物欲。“無欲則剛”是他的信條。所以就算是對自己的原配妻子,曾國藩也從沒放縱自己的情欲,更不要說納妾了。

不過,在他49歲的時候,他曾納過一個妾,而那時納妾的目的卻隻是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確切地說是為了替他抓癬癢。有皮膚病的他經常被癬癢折磨得坐臥不安、心神不定。

“餘身體平安,惟瘡久不愈,癬疾如常,夜間徹曉不寐,手不停爬,人多勸買一妾代為抓搔。季弟代買一婢,現置船上居住,餘意尚未定。大約此是積年痼疾,非藥餌所能愈,亦非抓搔所能愈也。”

這就是曾國藩唯一納的妾。再一想到如今很多落馬官員都是“二奶”告發的結果,我們不得不說曾國藩真是很有遠見。

“嚴謹治家,勤以自立”是曾國藩“克己”的另一方麵。

曾國藩認為,家“治”得好不好,關係到家運的盛衰。所以居家必須崇儉。對於居家崇儉,曾國藩有著自己的做法,首先他會挑選聯姻對象,對於驕奢的官宦人家,他堅決不答應,因為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一定有著驕奢之氣,會亂了他的家規。所以他曾在給父母的信中說:“常南陔之世兄,聞其宦家習氣太重,孫男孫女尚幼,不必急於聯姻。且男之意,兒女聯姻,但求勤儉孝友之家,不願與宦家結契聯姻,以不使子弟長奢惰之習。”

曾國藩認為,一個家庭隻有崇儉才可能長久。所以他說:“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製,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

從這些簡短的文字中就能看出曾國藩的崇儉思想。

當然,既要崇儉還要自立才是治家之道,當然這種治家之道他也用在了教育子弟上。

曾國藩曾總結出了“八八三三”來教子弟。所謂“八八三三”就是指“八本”、“八字”、“三致祥”、“三不信”。而“八本”是指“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八字”是:“考(祭祀祖先,敬奉顯考)、寶(善待親鄰,問疾濟急)、早(起得早)、掃(掃房屋)、書(讀書)、蔬(種植蔬菜)、魚(養魚)、豬(喂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和恕致祥;“三不信”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醫藥。

由此也可看出曾國藩對子弟嚴厲克己的思想教育。

同時,曾國藩對給後人留田產的做法也非常反感,他曾說“將來若作外官,祿入較豐,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錢……斷不蓄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

曾國藩的這種說法,和林則徐的“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