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訣 克己(1 / 3)

1841年9月,曾國藩開始戒煙,剛剛戒的時候他也堅持不住,忍不住就會去吸上一袋,他便在日記中自責道:“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則終不能自拔耳。”“客去後,念每日昏錮,乃因多吸煙,因立毀折煙袋,誓永不再吃煙。”“戒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

這種戒煙的痛苦,想必不亞於戒毒。但曾國藩最終還是憑借他的堅強意誌,“攜破釜沉舟之誌”,戒掉了水煙。

1842年1月,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寫下了自己的“自立課程”。之所以給弟弟寫這些,第一是希望弟弟和自己共勉,第二也是希望弟弟們能監督他。這個自立課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坐凝神,如鼎之穩。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床笫。

讀書不二——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終無益處。

讀史——二十三史每日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口過、心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

日知其所亡——每日寫“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累之多寡,養氣之盛否。

謹言——刻刻留心。

養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

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欲、節勞、節飲食。

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的功課。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以上這些“課程”,曾國藩一直堅持做著,從不間斷。一個人能有如此的耐心和堅持,怎麼可能不成功?

曾國藩的“克己”還體現在他的清廉節儉上。他曾發誓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

他是這麼要求自己的,同時也是這麼做的,不管是當官還是沒當官,他都從不占別人便宜,因為他認為“施情於我者,皆釣餌也”。意思是給他便宜占的,一定是誘餌。

如果當今官場的人也能明白這個道理,想必也就少了很多貪官吧!

曾國藩還有一個習慣,他每月隻按常規給家寄錢,絕不多寄。因為他認為多寄錢會不利於弟弟們的成長。

“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後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後人惜餘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他法。”

同時,他從不中飽私囊,他曾說:“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餘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風示僚屬,即以此仰答聖主。”

由於曾國藩的“克己”,所以他雖然官做得很大,但卻從不置田屋。他說:“恐黃金堂買田起屋,以重餘之罪戾,則寸心大為不安,不特生前做人不安,但死後做鬼也是不安……”

1841年9月,曾國藩開始戒煙,剛剛戒的時候他也堅持不住,忍不住就會去吸上一袋,他便在日記中自責道:“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則終不能自拔耳。”“客去後,念每日昏錮,乃因多吸煙,因立毀折煙袋,誓永不再吃煙。”“戒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

這種戒煙的痛苦,想必不亞於戒毒。但曾國藩最終還是憑借他的堅強意誌,“攜破釜沉舟之誌”,戒掉了水煙。

1842年1月,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寫下了自己的“自立課程”。之所以給弟弟寫這些,第一是希望弟弟和自己共勉,第二也是希望弟弟們能監督他。這個自立課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坐凝神,如鼎之穩。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床笫。

讀書不二——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終無益處。

讀史——二十三史每日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口過、心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

日知其所亡——每日寫“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累之多寡,養氣之盛否。

謹言——刻刻留心。

養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

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欲、節勞、節飲食。

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的功課。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以上這些“課程”,曾國藩一直堅持做著,從不間斷。一個人能有如此的耐心和堅持,怎麼可能不成功?

曾國藩的“克己”還體現在他的清廉節儉上。他曾發誓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

他是這麼要求自己的,同時也是這麼做的,不管是當官還是沒當官,他都從不占別人便宜,因為他認為“施情於我者,皆釣餌也”。意思是給他便宜占的,一定是誘餌。

如果當今官場的人也能明白這個道理,想必也就少了很多貪官吧!

曾國藩還有一個習慣,他每月隻按常規給家寄錢,絕不多寄。因為他認為多寄錢會不利於弟弟們的成長。

“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後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後人惜餘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他法。”

同時,他從不中飽私囊,他曾說:“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餘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風示僚屬,即以此仰答聖主。”

由於曾國藩的“克己”,所以他雖然官做得很大,但卻從不置田屋。他說:“恐黃金堂買田起屋,以重餘之罪戾,則寸心大為不安,不特生前做人不安,但死後做鬼也是不安……”

在他罷官歸家後,他帶著的除了衣服竟然隻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