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給鹹豐帝寫奏章的舉動,就說明了他性格中的“剛”。因為在這之前,從沒有人向鹹豐帝提過創建水師的事。
好在鹹豐帝同意了。有了皇帝的支持,曾國藩便開始大刀闊斧地行動起來。這個行動的快速和堅決,再次說明了他做事的“剛”,絕不優柔寡斷。
創建水師需要的除了人就是炮船了,可湖南人不會造怎麼辦呢?曾國藩動了很多腦筋,做了無數次嚐試。他先是把炮往民船上裝,可民船經受不住炮的震蕩;他又命人紮木排,想把大炮固定在木排上,結果還是行不通。最後,隻好從嶽州水師找來兩個懂造炮船的師傅,又從廣西購來木材。在船造好後,曾國藩又不惜重金,從廣東購買了洋炮。
寫奏章、造船、買洋炮、招水兵,這一係列工作曾國藩一氣嗬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洋炮裝在了戰船上,水兵也各就各位。
在對自己的水兵進行培訓的時候,鹹豐帝卻下令讓他出征,而且三個月連下三道諭旨,要他出兵增援。
在鹹豐帝看來,你曾國藩已經創建了水師,就該出征作戰,所以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水師是不是剛剛創建、能不能馬上擔當重任。
曾國藩在為難之餘,再次體現出他的“剛直”來,他寫信給鹹豐帝說:“惟炮船一件,實有不宜草率從事者。”
意思是說,現在隻有炮船而已,其他的都沒準備好,如果草率從事,很可能剛剛創建的水師、剛剛造的炮船都毀於一旦。所以沒辦法執行鹹豐帝的命令。
這種“剛直”在那個皇上就是“天”的年代,簡直就是不知死活。但曾國藩還是“剛直”了,因為他覺得,既然要“掃蕩群醜,澄清天下”,那絕對要有一支戰鬥力強悍、絕對服從命令、裝備精良的部隊,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直接與太平軍對峙,出征才有意義。
那時候,他的戰鬥決心就是:“與此臣賊決一死戰,斷不敢招集烏合,倉促成行。”
“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是曾國藩的想法,但鹹豐帝卻對他拒不執行自己的命令非常生氣,再次讓他趕緊出兵。曾國藩則依然堅持,甚至還寫了封感人肺腑、忠貞報國、竭盡血誠的信給鹹豐帝。
最終,鹹豐帝被他的真情實感打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允許他暫時不出征。
這就是曾國藩的“剛”。然而,為了堅持他的這個“剛”,清王朝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僅死人無數,而且連廬州和武昌也被占領了。
當然,若是曾國藩不堅持這種“剛”,雖然很可能城池不被占領,但很可能也就沒有了以後鎮壓太平天國的事了。所以說,這種“剛”還是應該堅持的,這種代價的付出還是值得的。
當然,要想堅持這種“剛”,也是需要策略的,萬萬不能莽撞。首先,曾國藩堅持的“剛”是以他的忠誠“可質天日”為前提的。同時,他對天下形勢的判斷也很準,他知道水師還沒有經過很好的訓練就草率出征隻能是徒增損失。
這個給鹹豐帝寫奏章的舉動,就說明了他性格中的“剛”。因為在這之前,從沒有人向鹹豐帝提過創建水師的事。
好在鹹豐帝同意了。有了皇帝的支持,曾國藩便開始大刀闊斧地行動起來。這個行動的快速和堅決,再次說明了他做事的“剛”,絕不優柔寡斷。
創建水師需要的除了人就是炮船了,可湖南人不會造怎麼辦呢?曾國藩動了很多腦筋,做了無數次嚐試。他先是把炮往民船上裝,可民船經受不住炮的震蕩;他又命人紮木排,想把大炮固定在木排上,結果還是行不通。最後,隻好從嶽州水師找來兩個懂造炮船的師傅,又從廣西購來木材。在船造好後,曾國藩又不惜重金,從廣東購買了洋炮。
寫奏章、造船、買洋炮、招水兵,這一係列工作曾國藩一氣嗬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洋炮裝在了戰船上,水兵也各就各位。
在對自己的水兵進行培訓的時候,鹹豐帝卻下令讓他出征,而且三個月連下三道諭旨,要他出兵增援。
在鹹豐帝看來,你曾國藩已經創建了水師,就該出征作戰,所以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水師是不是剛剛創建、能不能馬上擔當重任。
曾國藩在為難之餘,再次體現出他的“剛直”來,他寫信給鹹豐帝說:“惟炮船一件,實有不宜草率從事者。”
意思是說,現在隻有炮船而已,其他的都沒準備好,如果草率從事,很可能剛剛創建的水師、剛剛造的炮船都毀於一旦。所以沒辦法執行鹹豐帝的命令。
這種“剛直”在那個皇上就是“天”的年代,簡直就是不知死活。但曾國藩還是“剛直”了,因為他覺得,既然要“掃蕩群醜,澄清天下”,那絕對要有一支戰鬥力強悍、絕對服從命令、裝備精良的部隊,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直接與太平軍對峙,出征才有意義。
那時候,他的戰鬥決心就是:“與此臣賊決一死戰,斷不敢招集烏合,倉促成行。”
“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是曾國藩的想法,但鹹豐帝卻對他拒不執行自己的命令非常生氣,再次讓他趕緊出兵。曾國藩則依然堅持,甚至還寫了封感人肺腑、忠貞報國、竭盡血誠的信給鹹豐帝。
最終,鹹豐帝被他的真情實感打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允許他暫時不出征。
這就是曾國藩的“剛”。然而,為了堅持他的這個“剛”,清王朝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僅死人無數,而且連廬州和武昌也被占領了。
當然,若是曾國藩不堅持這種“剛”,雖然很可能城池不被占領,但很可能也就沒有了以後鎮壓太平天國的事了。所以說,這種“剛”還是應該堅持的,這種代價的付出還是值得的。
當然,要想堅持這種“剛”,也是需要策略的,萬萬不能莽撞。首先,曾國藩堅持的“剛”是以他的忠誠“可質天日”為前提的。同時,他對天下形勢的判斷也很準,他知道水師還沒有經過很好的訓練就草率出征隻能是徒增損失。
更重要的是,他的文采、他的交際公關能力,也讓他說服了皇帝。如果他的心不夠誠、不出征的理由不充分,邏輯思維很差,問題說不透徹,沒有感人肺腑的文筆,感動不了皇帝……說不定會惹得龍顏大怒,而那個“剛”也就堅持得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