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翰林院出來,在京做官的十二年裏,他同樣沒有放棄過學習。甚至可以說,這十二年是曾國藩“篤學”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因為不是很忙,這就給他提供了更多寶貴的學習時間。
這從他給父母的信中就能看出:“每天發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半日閱詩、古文”。
曾國藩博覽經、史、子、集,閱讀麵非常廣,“涉獵於前明、本朝諸大儒之書。又取司馬遷、班固、杜甫、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作悉心讀之”。而他最愛讀的除了四書五經外就是《史記》《漢書》《莊子》和《四庫全書》了。如此廣泛的閱讀,成為中興桐城派古文的壇主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除了看書外,曾國藩的很多詩文也是在京做官時寫的,比如他的文集中,幾乎有一半以上(一百多篇)詩作都是在那時創作的。
而在他辦團練帶兵時,也仍然沒有停止“篤學”。
團練帶兵打太平天國,此時的曾國藩已經人到中年,奔波和繁忙讓他無法把全部精力放在治學上,但也會經常抽時間來學習,他的“三恥”就說明了這一點:“惟古文與詩,二者用力頗深,探索頗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獨辟康莊。古文尤確有依據,若遽先朝露,則寸心所得,遂成廣陵之散。作字用功最淺,而近年亦略有入處。三者一無所成,不無耿耿。”對他來說,放棄學習就是可恥的。為此,雖然不能遍覽群書,但他會有所選擇地學,實施“重點進攻”戰略。所以他經常會看王夫之的書,目的就是學以致用。而正因為如此,曾國藩的不少戰略戰術思想都受到王夫之的影響。
比如在剿撚時,在陷入“流寇縱橫,製敵無術”的困境時,他想到了王夫之,並每天堅持閱讀《讀通鑒論》數十頁,總結出曆代農民戰爭的“敗亦走,勝亦走,無所不走”的靈活遊擊戰術,並用在了實戰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向王夫之學戰術,他還從王夫之那裏學了很多戰術思想,比如“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占城池土地為意”,“多用活兵,少用呆兵”,“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等。
學以致用,反對死讀書
曾國藩曾在給弟弟的一封信中說:“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隻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意思是說,讀書重要的是舉一反三,不能照抄照搬。
曾國藩的讀書經驗總結起來有:“三有”、“三法”、“四多”、“猛火煮”和“雞孵卵”。這幾種讀書方法,對我們現在讀書來說,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所謂“三有”就是有識、有誌、有恒。曾國藩曾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這“三有”中,最重要的是“有恒”。因此他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也就是說,定下目標,不管多忙,都要堅持。如果當天真的無法完成目標,那就一定要在第二天補上。
所謂的“三法”是指約、專、耐。“約”是讀書要“少而精”。因為讀了好的書籍、重點書籍後,其他的可觸類旁通。“專”是指專一。曾國藩說:“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壓身’,謂不專也。”認準一本書就專心去看,不要三心二意,見異思遷。“耐”就是指不弄明白絕不罷休的執著勁。曾國藩曾說:“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這種觀點也非常符合“欲速則不達”的辯證思想。
所謂的“四多”是指多讀、多看、多寫、多作。曾國藩曾說:“學者於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二者截然兩事,不可缺,亦不可混。”
通常我們會把“讀書”和“看書”當成一回事,可在曾國藩看來,這“讀”和“看”卻是有區別的。他的“讀”是指朗讀,而且是高聲朗誦。因為他覺得有些書如果不高聲朗讀,就不會理解其文字的雄偉壯闊,更不會理解其真實意境和感情。而“看”則是指默讀、瀏覽、翻閱。所以他認為“讀”的應該是“生書”,要用“猛火煮”的方法;“看”則是看一些曾看過的書,要用“雞孵卵”的方式,多做注解,認真領會。
所謂“猛火煮”和“雞孵卵”,想必大家也已經知道了,就是“粗讀”和“精讀”的意思。
當然,曾國藩不隻有著大量的閱讀,還懂得讓其閱讀的知識在自己體內發酵,經過一番融會貫通後,最後成為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這雖然是他的做官之說,卻也被他用在了篤學上。
反對讀死書、苦讀書的曾國藩,提倡在學習中尋找樂趣,因為他覺得隻有這樣,才會更透徹地理解所看的內容,並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才更能堅持下去。
一生把“篤學”看得很重的曾國藩,在古文、詩和書法上麵造詣非常深,他現存的詩作就有三百多首,而他對詩詞的論述和見解,也多在他的書信和日記中有所體現。因此,他被後人稱為一代大儒一點也不為過。
【延伸閱讀·曾國藩箴言】
事會相薄,變化乘除,吾嚐舉功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共拙,概以付之運氣一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不可易也。然吾輩自信之道,則當與彼賭乾坤於俄頃,較殿最於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