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與機會是彼此聯係,互相影響的。我曾將事業的成敗、名譽的優劣、文章的巧拙,一概歸於運氣之使然。久而久之,就更加相信這種說法就是不可改變的真理。但我們這些人在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應該與乾坤賭一賭,在細微的地方較量一番,一定不能讓運氣永遠獲勝。
【點評】
為學做事最容易陷入兩種誤區,著眼太大處,就容易眼高手低,好高騖遠,這樣的人往往高不成低不就;著眼太細小處,則容易出現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凡事糾結於細枝末節,缺乏遠見卓識。
自古成大事者,不僅具有高遠的誌向,還頗為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和沉澱,正所謂厚積而薄發,他們往往能準確地抓住成功的機會,實際上,這便是平時的積累。就像西方諺語中所說的,機會隻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曾國藩在這方麵也做得十分出色,他曆來注重眼界宏大和小處著手的結合,並且從曆代有作為的帝王和官員身上效法學習。他曾在一篇名叫《克勤小物》的筆記上這樣寫道:“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百尺之樓基於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積也,萬石之鍾,一銖一兩之所累也。”
曆史上大凡建功立業的人,一定是凡事親曆親為,隻有自己親眼所見的東西才會放心,如有車必見其車具,如有衣必見其襟袖,這樣既細致又全麵地處理問題才堪稱人上人。諸葛亮作為蜀相,杖責以上的刑罰,一定要親自執行;杜慧渡為政,心思縝密就像是在為自己治家;陶侃細致入微,即便是竹頭木屑也都會保存起來以便日後之用;朱熹曾經說過為學須“銖積寸累”。為政的人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夠有所作為:秦始皇以石量書,不處理完畢絕不入睡;魏明帝親行尚書之事;隋文帝批覽文書甚至無暇吃飯而令衛士送餐,這些實例竟被當作是天子處事過細,有失帝王風範而被後世所譏笑。而在曾國藩看來,如果天子不親細事,大臣們則不會和皇上親近。一個博聞強識的才子,家中一定是手稿累筐;一個躬行實踐的君子,一定時常麵色興奮。如果一位父母官善於治民,他一定會注意到他所居住的地方百姓喜歡什麼,百姓安居樂業也是自然的,而當他離任的時候,百姓一定會十分眷戀他;一位善於治軍的將軍,則一定會戰無不勝。如果不是以自己親眼目睹的東西為根據,而單憑心所揣度,則很容易將空虛淺薄的表麵文章視為哲理,從而輕視務實的作用,並且以崇尚空泛為賢能,而去恥笑勤奮謙謹的人,就像鄧揚這樣的人,聽說的流言蜚語還會被他再次加工,流風相煽,自己呢,則是有高心而腹中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恐怕都會壞在他的稀裏糊塗之中。這樣一來,親者賢者皆被拒於千裏之外,奸佞邪妄之人恐怕就會記在身邊了,日後想成大業,簡直是妄想了。孔子許諾仲弓為重要人才,雍正以居敬為簡約之本,都是因為他們能夠做到勤敬。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曾國藩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思考,說出“泰山之高以其不棄糞壤,滄海之大,以其不拒濁流”似乎更加真切。
曾國藩善於通過體察人情世故而更好地完善自身的修為。他將好高騖遠之人形象地稱為“瞽者”,就是看不到方向的人;而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遠見卓識的人也是“盲”的。在此基礎上,曾國藩提出“成大事者,目光遠大與考慮細密二者缺一不可”的處世韜略。隻有樹立遠大的目標,才不會迷失方向;但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從細處著眼,按目標一步一步走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曾國藩在給他弟弟的信中曾說:“古人能辦成大事的人有兩條,目光遠大和考慮細密二者缺一不可。弟在考慮細密方麵,精力比我強。軍隊中的器械,稍微精良的,應該另立一冊,親自登記,交代給一個可靠的人,古人用鎧甲武裝的鮮明作用,具有威震敵人顯示威風的重要性,常可取勝,劉峙衡對於火器經常維修保養,對刀矛就全不講究。我曾經派褚景明去河南采購白蠟杆子,又置辦腰刀,分別賞給各將領和頭目,他們很是喜愛和重視。弟一定留心這件事,這也是綜理細微的一項內容。至於規模宜大,弟也是要講究的。但講究宏大的人是容易混入散漫的一路,遇事顢頇,毫無條理,就是再大,那又有什麼可寶貴的?等級不亂,可以長久,器量宏大,就沒有流弊了。”
從軍事的角度講,曾國藩認為,軍事度劃最好具有宏大的規模,而整理軍營內務則需要做到綜理細密。如果能在治軍的時候做到“大處著眼”和“小處下手”的結合,才有可能所向披靡。所以他曾經強調:“認真對待小事”,“治軍必須腳踏實地,注意小事,才可以每日有功。”
在和好友吳竹如的交往信中,曾國藩說自己近年來在軍隊裏待久了,經驗也多了,更深信了天下的事應當從大處著眼,小處下手的道理。如果隻按照陸氏強調的“首行立下大誌向的人”,而不輔之以朱子所說的“銖積寸累”的功夫,那麼下手就會完全沒有把握,從而陷入不受控製的尷尬境地。所以曾國藩治軍,摒去了兵書上所說的那些高深神奇的說教,專在粗淺纖細處下工夫。即便是短期之內看不到效果,他還是從自己的“鈍拙”考慮,一直像遵守約法那樣去做。
在軍事調度方麵,曾國藩明白應該是從大處著眼。他對於軍事計劃,雖然會考慮到要講究規模遠大,但仍然會以穩妥可行為主。他曾在給左宗棠的回信中說過自己的想法,在軍事調度的時候,不但要從整體上考慮自己力量的多寡,還要衡量自己智慧的充足與否,做好萬全之策,才會掌握勝算。他也跟李元度講過,對於大的調度,尤其是在危急的情況下特別要注意保住全軍的士氣。孤軍無援,糧食和物資都供應不上,奔波疲憊,都會造成散亂,這是必然導致失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