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訣 愛民(1 / 2)

那時候的曾國藩,剛剛從農村老家到北京,從接觸單純的農家人到接觸自以為是的朝廷命官和貴族富豪,曾國藩更為深刻地知道了民間的疾苦、人民生活的艱難。

對改變現狀無能為力卻極富同情心的他,隻能用饋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底層人民的同情。

曾國藩的窮親戚有很多,雖然收入微薄,但他還是盡可能地幫他們。比如有一次領了為官以來最多的一千兩銀子時,他全部寄回了家,而且在信中囑咐父親,留六百兩家用,其餘四百兩饋贈貧窮的親戚們。

試想,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能夠主動幫助窮親戚的?現在很多人一聽到窮親戚就要繞道而行,生怕問自己借錢,但他卻主動拿出錢來。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他對窮人的同情以及他不忘本的本性。

對於曾國藩來說,幫助那些窮親戚渡過難關是他的一種責任。這種強烈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也是他“民本”思想的表現。

除此而外,他還置義田、設義倉來拯救家鄉的貧民。

曾國藩有次寫家信給弟弟說:“鄉間之穀貴至三千五百,此亙古未有者,小民何以聊生。吾自入官以來,即思為曾氏置一義田,以贍救孟學公以下貧民;為本境置義田,以贍救廿四都貧民。不料世道日苦,予之處境未裕。無論為京為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為學政,或為督撫……苟仕宦所入,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贏餘,吾斷不肯買一畝田積一文錢,必皆留為義田之用。”

雖然這樣的做法因為借出易、收回難,沒能行得通,但卻也能從中看出他的憂民思想。同時,他還經常通過寫詩和上疏的方式,關心民間疾苦。

在北京做官期間,曾國藩曾寫過一首叫《裏胥》的詩,詩裏表現的就是征兵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當然,曾國藩並不僅僅是用文字來表現,在他體察到民間疾苦後,他還向皇上上疏,甚至提出了“官逼民反”的說法,隨即又向皇上上疏,提出了“平銀價疏”的做法,並提出六條措施,主要是建議貴錢賤銀,以平銀價來解民困。

然而,麵對百姓的苦難,曾國藩卻愛莫能助,因為他的很多奏疏都不被皇上采用。那時候的他,空有一番拯救黎民於水火卻不得實現的抱負。

中年團練帶兵時期

曾國藩自從開始辦團練,便有近二十年是在練兵、帶兵中度過的。在這一時期,“民本思想”和“愛民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他心裏。這可從他的那首《愛民歌》中看出:

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

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生。

第一紮營不貪懶,莫走人家取門板,

莫拆民家搬磚石,莫踹禾苗壞田產,

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詳,夜夜總要支帳房,

莫進城市進鋪店,莫向鄉間借村莊,

那時候的曾國藩,剛剛從農村老家到北京,從接觸單純的農家人到接觸自以為是的朝廷命官和貴族富豪,曾國藩更為深刻地知道了民間的疾苦、人民生活的艱難。

對改變現狀無能為力卻極富同情心的他,隻能用饋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底層人民的同情。

曾國藩的窮親戚有很多,雖然收入微薄,但他還是盡可能地幫他們。比如有一次領了為官以來最多的一千兩銀子時,他全部寄回了家,而且在信中囑咐父親,留六百兩家用,其餘四百兩饋贈貧窮的親戚們。

試想,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能夠主動幫助窮親戚的?現在很多人一聽到窮親戚就要繞道而行,生怕問自己借錢,但他卻主動拿出錢來。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他對窮人的同情以及他不忘本的本性。

對於曾國藩來說,幫助那些窮親戚渡過難關是他的一種責任。這種強烈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也是他“民本”思想的表現。

除此而外,他還置義田、設義倉來拯救家鄉的貧民。

曾國藩有次寫家信給弟弟說:“鄉間之穀貴至三千五百,此亙古未有者,小民何以聊生。吾自入官以來,即思為曾氏置一義田,以贍救孟學公以下貧民;為本境置義田,以贍救廿四都貧民。不料世道日苦,予之處境未裕。無論為京為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為學政,或為督撫……苟仕宦所入,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贏餘,吾斷不肯買一畝田積一文錢,必皆留為義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