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訣 馭下(2 / 3)

對於這個問題,顧炎武也在《日知錄》中說:“今日貪取之風,所以膠固於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給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

曾國藩一生不愛錢財,也教育部下要不為名利,甚至認為時常計較名利和得失者都幹不了大事,難當大任。不過,他也知道《馬說》裏的道理,所以才說:“勇於事情者皆有大欲存焉。”就是說,他要設法“養廉”。而這“養廉”的策略則是:武人給錢,文人給命。

擅長抓人心理的曾國藩,認為武人重錢,所以隻要給錢就能讓他們賣命;而文人惜命,所以隻要保他們的命,他們就能為你所用。他吸取了綠營軍餉太低,導致腐敗和萎靡同在的教訓,開始在綠營兵月餉的基礎上,給湘兵增加了軍餉,而且嚴重警告軍官,絕對不許克扣士兵的軍餉。

就這樣,曾國藩的厚餉養兵有了效果,沒有了錢財的困惑,解決了後顧之憂的湘軍,個個都開始安心操練,也就提高了湘軍的作戰能力。

第四,愛護屬下,坦誠相待。

孟子曾說:“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所以愛護部下,是用好人的基本原則。那種隻會利用部下而不懂得愛護部下的領導,最後必定會被部下擊倒。

曾國藩很早就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常說:“大抵與兵勇及百姓交際,隻要真實愛之,即可見諒於下;餘之所以頗得民心勇心者,此也。”

“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曾國藩知道要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離不開他的部下,所以他經常提醒自己“有功人員,應予以保護”,還說“黃南坡太守有功於湖南,有功於水師,今被劾之後,繼以疾病,弟宜維持保護,不可遽以餉事煩之”。

由此可見他對部下的愛護是多麼真誠,也是完完全全地發自內心的。

深知將士疾苦的曾國藩,從不獨自享用奢侈的生活,總是和大家同甘共苦。同時,自他團練和帶兵後,就沒有殺過部下,即使對於那些流放官員,也會暗中籌錢資助。正是因為愛護和坦誠,才讓他成了曾國藩集團的領頭人。

第五,以情馭人,以情感人。

曾國藩除了以嚴馭人外,還以情馭人。在湘軍內部,將士們大多都有地緣和血緣關係,所以整個軍隊人情味很濃。曾國藩告訴將士們,大家都是兄弟,所以要一人有難,全軍支援。即使遇到犯了錯的將士,隻要他們願意改正,曾國藩也會既往不咎。有次,在他帶兵遇到險情時,麵對一些準備逃跑的將士,他不僅沒有治他們的罪,反而告訴他們,如果想走的話可以走,他會支付三個月的薪水。在情況好轉後,如果想回來的,還可以回來。

這些話一說,那些準備逃跑的將領頓時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即表示願意同生共死。曾國藩用“情”凝結了整個軍隊。

遇到捐軀的官兵,曾國藩也會帶領將領沉痛哀悼;對一些生病的部下,他更是關心備至,親自探病送藥……正是因為他的關愛之心和長輩情懷,才團結了一批人和他共同奮鬥。這其實也是他的“馭人”策略。

第六,賞罰分明,降服悍將。

需要以“情”感人、以“情”馭人,但也不能忘記領導者所應有的威嚴和威信。

古代兵書《六韜?龍韜》中說,“武王問太公曰:‘將何以為威?何以為明?何以為禁止而令行?’太公曰:‘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悅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殺其當路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馬洗、廄養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

就是說,隻有沒有私心地賞善罰惡,才能服眾,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

對於“賞罰分明”,曾國藩理解得很透,而且更比別人高明的一點是,他會先摸透此人的本性,然後相應地對他們賞罰。賞就賞他們最需要的,罰就罰他們最害怕的。而要想摸清這些人的本性,他又將人分成兩類:一類人以勉勵為主,另一類以防範為主。其實這也就是吃軟還是吃硬的道理。

而對於那些既不能隻給軟,也不能隻給硬的人,曾國藩就會“軟硬兼施”,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駕馭他們。

湘軍裏有個叫陳國瑞的,性格暴躁粗魯,但卻異常驍勇。在剿撚軍時期,他因搶奪援軍劉銘傳的洋槍洋炮,被抓了起來,連關三天,最後送到了曾國藩那裏。曾國藩知道此人不能隻來硬的,也不能隻來軟的,於是,他先把陳國瑞叫到了私室,然後曆數他的劣跡和暴行,打消陳國瑞的囂張氣焰。接著,他又表揚他的勇敢、不好色和不貪財等,並稱不希望他自毀前程。最後就和他促膝談心……經過曾國藩反複幾次地恩威並施,徹底征服了陳國瑞。

第七,勇於負責,不諉過於人。

曆史上有不成文的規定,皇上永遠沒有過錯,因為即使有過錯,也會諉過於下人。

對此,善於研究曆史並從曆史中反省的曾國藩,得出了“事敗歸咎於謀主者,乃庸人”的結論,而同時他也認為“大抵事敗而歸咎於謀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既然知道總是諉過於人是不好的做法,也是人的通病,他就一定不能這麼做。所以他也將這兩句話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不斷警示自己。

因為如此自律,所以他才在屢次征戰中,戰敗則會上疏朝廷,請求處分,絕不推諉,而且也從不以功掩過。曾國藩的做法在那個年代很另類,也讓很多人不理解,但他始終遇事挺膺負責,從不諉過於人。

第八,暮年願望,整頓吏治。

在曾國藩的一生中,有好幾個得意之舉,其中一個就是挽救大清王朝命運的三條舉措。這三條舉措中,有一條最刻不容緩,那就是:整頓吏治。

整頓吏治就是將那些軟弱無能、得過且過的官僚“趕”出官場,重新建立一支振作有為、精明強幹的官員隊伍。他在一上疏的奏折中說:“直隸風氣之壞,竟為各省所未聞。我到任後,不得不大力整頓,把清理積案、停止任意攤派作為首要事務……我決心找出問題的要害以圖直隸的吏治得到有效的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