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慎”,所以他才一再強調:“吾輩所慎之又慎者,隻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無可著力之處。”可見他對使用人才的重視。
對曾國藩來說,用人就是“馭人”,可要怎麼“馭人”呢?
第一,不嚴不可以馭下。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用人之道就是“嚴”,所以也便有了“不嚴不可以馭下”這句話。
曾國藩說:“馭軍馭吏,皆莫先於嚴。”可要怎麼嚴呢?曾國藩又給出了答案:“法立令行”。他認為:“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一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他這句話的意思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是說,重要的是嚴格執行法令。而要想做到嚴格執行法令,執政者、領導者就必須以“誠信”為本,以便建立起良好的信譽,就像那句“商鞅立木之法,孫子斬美人之意”一樣,力求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也隻有做到這些,才能讓人們“循循於規矩之中”。
曾國藩認為,若想“嚴格馭下”,立法者就首先要守法,不能亂了規矩。這就如同曾國藩說的:“自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誌者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子。”
所以曾國藩在軍中立營規的時候,約束得非常嚴,其中就有“如遇騷擾百姓者,立即梟示”等條。而對地方上,他也嚴刑峻法,以“鋤強暴而安孱弱之民”為原則,對官吏的言行予以監督,動輒就會彈劾那些違反法律或規定的官吏。在他的影響下,他的部下帶兵或做地方官均以嚴著稱,特別是彭玉麟在軍中以嚴厲治軍著稱。
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並不容易,除了沒有得失心外,還要有寬闊的胸懷才能做到。
在中國的曆史上,因“疑”而戰敗的反麵例子有很多,就連《三十六計》裏的“反間計”都是利用君臣之間的不信任而讓自己不戰而勝的。比如被疑之人常被牽製,才能無法得到發揮,諸葛亮用魏延就是這樣;還有就是因為“疑”,上下級之間產生隔閡,造成矛盾,為敵人所離間,崇禎帝用袁崇煥就是這樣;還有因“疑”而導致真正的背叛,比如劉邦用英布就是這樣。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宋代的歐陽修才說:“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而《孫子兵法》中也說:“將能而君不禦者勝。”
深受中國傳統教育並且博覽群書的曾國藩自然也深知這個道理。他在“整軍篇”中說,湘軍的軍製改革有一項重要內容,那就是改兵為國有為兵為將有,讓統領管分統,分統管營官,營官管哨長,哨長管什長,什長管勇丁。通過這種一級管一級、不越級的指揮,給部下授權,讓部下具有極大的獨立性,對提高作戰效率非常有好處,同時這也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落到了實處。
因為“慎”,所以他才一再強調:“吾輩所慎之又慎者,隻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無可著力之處。”可見他對使用人才的重視。
對曾國藩來說,用人就是“馭人”,可要怎麼“馭人”呢?
第一,不嚴不可以馭下。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用人之道就是“嚴”,所以也便有了“不嚴不可以馭下”這句話。
曾國藩說:“馭軍馭吏,皆莫先於嚴。”可要怎麼嚴呢?曾國藩又給出了答案:“法立令行”。他認為:“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一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他這句話的意思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是說,重要的是嚴格執行法令。而要想做到嚴格執行法令,執政者、領導者就必須以“誠信”為本,以便建立起良好的信譽,就像那句“商鞅立木之法,孫子斬美人之意”一樣,力求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也隻有做到這些,才能讓人們“循循於規矩之中”。
曾國藩認為,若想“嚴格馭下”,立法者就首先要守法,不能亂了規矩。這就如同曾國藩說的:“自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誌者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子。”
所以曾國藩在軍中立營規的時候,約束得非常嚴,其中就有“如遇騷擾百姓者,立即梟示”等條。而對地方上,他也嚴刑峻法,以“鋤強暴而安孱弱之民”為原則,對官吏的言行予以監督,動輒就會彈劾那些違反法律或規定的官吏。在他的影響下,他的部下帶兵或做地方官均以嚴著稱,特別是彭玉麟在軍中以嚴厲治軍著稱。
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並不容易,除了沒有得失心外,還要有寬闊的胸懷才能做到。
在中國的曆史上,因“疑”而戰敗的反麵例子有很多,就連《三十六計》裏的“反間計”都是利用君臣之間的不信任而讓自己不戰而勝的。比如被疑之人常被牽製,才能無法得到發揮,諸葛亮用魏延就是這樣;還有就是因為“疑”,上下級之間產生隔閡,造成矛盾,為敵人所離間,崇禎帝用袁崇煥就是這樣;還有因“疑”而導致真正的背叛,比如劉邦用英布就是這樣。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宋代的歐陽修才說:“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而《孫子兵法》中也說:“將能而君不禦者勝。”
深受中國傳統教育並且博覽群書的曾國藩自然也深知這個道理。他在“整軍篇”中說,湘軍的軍製改革有一項重要內容,那就是改兵為國有為兵為將有,讓統領管分統,分統管營官,營官管哨長,哨長管什長,什長管勇丁。通過這種一級管一級、不越級的指揮,給部下授權,讓部下具有極大的獨立性,對提高作戰效率非常有好處,同時這也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落到了實處。
第三,武人給錢,文人給命。
給多少薪水才能留住一個人?這是從古至今領導者都頭疼的事。薪水給少了,怕人才留不住,薪水給多了,又怕自己吃虧。
韓愈曾寫過一篇很有名的《馬說》,是說一個人將一匹千裏馬按照普通馬的口糧來喂養,結果是千裏馬不僅沒有發揮一日千裏的作用,甚至連普通馬的水平都不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千裏馬就要給千裏馬的待遇,而普通馬隻需給普通馬的待遇,就能讓它起到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