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訣 治政(1 / 3)

然而,在京當官時,眼見碌碌無為的官吏們整天隻知花天酒地,他很是失望,他上疏皇帝,但卻屢屢受挫,使他一直得不到重用。此時的他也隻能寫一些文章來修身養性。

在洪秀全起義已經危及到清王朝時,皇帝讓他辦團練的諭旨讓他進入了另一種“局”——戰局。

素有政治遠見的曾國藩看到了機會,因為他能預見洪秀全和楊秀清不能成事,他能打敗他們,所以才創建湘軍。湘軍的陸師和水師都創建好後,他又明白必須豎起自己的政治大旗,才能有力量讓各種人才齊聚到他的旗下,和他一起成事。

而這點,恰恰是他比左宗棠、胡林翼甚至李鴻章都高明的地方。

總而言之,曾國藩絕對是個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人物,不然身為一介儒生,身處亂世而非豪強軍閥,想要將正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他憑什麼?

他憑他的治政要領、治軍要領,他“愛才如命,視錢物為糞土,殺人如麻”,對能夠為他的事業帶來正麵力量的人才,他用“愛”來籠絡;對於能敗腐蝕他夢想的錢物,他用“摒棄”來舍掉;對於擋他實現理想的敵人——對手,他用“殘忍”來消滅……

曾國藩深得商鞅立木之法,也就是所謂的千金在前,猛虎在後。恩威並用,威而不猛,是曾國藩穩步上升的法寶。

曾國藩的政治對手左宗棠曾這麼評價曾國藩:“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從中可以看出左宗棠對曾國藩的了解。確實,曾國藩的成功就在於他清醒地知道要做什麼,他有自知之明;曾國藩是一個善於避己之短、揚人之長的人。這對一個統領千軍萬馬的統帥來說,實在是戰無不勝的法寶。

“恩威並施、威而不猛”,“謀國之忠、知人之明”這兩樣法寶在手,想不成功都難。而這兩樣法寶隻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是一個很會“治政”的人。

以下就從曾國藩的政治經曆來看他深遠的政治眼光。

在京做官時

曾國藩是湖南人,湖南在那個年代,經濟文化相對處於落後狀態,從“財賦全盛時,才敵一大縣”這一對湖南的總結就能看出。

同時,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南處川、黔、兩廣交界處,社會矛盾非常複雜。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很容易發生叛亂。可以說從乾隆末年開始就一直暴動不斷,到了道光年間,起義就更頻繁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這樣動亂和不安定的外部環境,竟然造就了一批有著豐富鬥爭經驗和獨具政治敏銳性的人物,曾國藩就是其中的一個。

曾國藩在做禮部侍郎之前,有近十年時間都是生活在翰林院和詹事府的。不過,那時候的他卻是有名無實,因為空閑時間多,曾國藩便終日讀書修身,似乎並不關心朝政,其實他隻是在等待機會。那時候,他也曾給皇帝上疏言事,從以下幾篇中就能看出他的政治思想和意識。

然而,在京當官時,眼見碌碌無為的官吏們整天隻知花天酒地,他很是失望,他上疏皇帝,但卻屢屢受挫,使他一直得不到重用。此時的他也隻能寫一些文章來修身養性。

在洪秀全起義已經危及到清王朝時,皇帝讓他辦團練的諭旨讓他進入了另一種“局”——戰局。

素有政治遠見的曾國藩看到了機會,因為他能預見洪秀全和楊秀清不能成事,他能打敗他們,所以才創建湘軍。湘軍的陸師和水師都創建好後,他又明白必須豎起自己的政治大旗,才能有力量讓各種人才齊聚到他的旗下,和他一起成事。

而這點,恰恰是他比左宗棠、胡林翼甚至李鴻章都高明的地方。

總而言之,曾國藩絕對是個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人物,不然身為一介儒生,身處亂世而非豪強軍閥,想要將正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他憑什麼?

他憑他的治政要領、治軍要領,他“愛才如命,視錢物為糞土,殺人如麻”,對能夠為他的事業帶來正麵力量的人才,他用“愛”來籠絡;對於能敗腐蝕他夢想的錢物,他用“摒棄”來舍掉;對於擋他實現理想的敵人——對手,他用“殘忍”來消滅……

曾國藩深得商鞅立木之法,也就是所謂的千金在前,猛虎在後。恩威並用,威而不猛,是曾國藩穩步上升的法寶。

曾國藩的政治對手左宗棠曾這麼評價曾國藩:“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