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者隻會牢騷滿腹、到處寡合;中者隻有一味渾含,永不發露;高者卻在清醒中糊塗,應對自如,一切為我所用,所以才會成就一番事業。
綜觀曾國藩的為官之道,為人處世的智慧,不能不說是始終貫穿著“渾含”與“謙忍為國”的。
有人說官場如同戰場,這話一點都不誇張。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有時甚至比在戰場上的真刀真槍還要慘烈。更何況嫉賢妒能也是官場上的通病。若能力遠過於人,且太過張揚,最終的結局一定不好,而隻有那種懂得“渾含”的智者,才能在官場上遊刃有餘。
在曆史上,因為同事間的嫉妒而遭遇不測的有很多,比如龐涓妒孫臏之能,割去了孫臏的膝蓋骨;李斯妒韓非之能,陰謀毒死了韓非……
因此,身處官場,一定要有容人之量,若遇事睚眥必報,也許可得勢於一時,但終究還是對自己不利的。
曾國藩深知這點,所以在京做官時,他非常低調謙遜。他白手起家,辦團練、組建湘軍、創立水師等,均做得低調而圓滑。而正因如此,雖然他也遇到來自官場的嫉妒以及清政府的疑忌,但他依然用他的“渾含”,用謙忍和忠貞來應對同事和上司,最終度過了無數的官場旋渦,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他的“事業”。
孔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國藩把“恕忍”二字作為其養性、守身、處世的寶訣,將“渾含”發揮到極致,這不是愚笨,而是智慧。
當然,將“渾含”做到爐火純青,為自己的事業成功開辟道路,也並不是單純、“笨”就成的,還要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度量。
曾國藩能做到“大人有大量”、“宰相肚裏能撐船”,都是受到了《資治通鑒》的影響。他曾總結開國宰相和中興宰相的不同,發現前者大多有遠見、有胸襟、有氣度,而後者卻更多地側重具體事務,做事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地穩紮穩打。
兩者的共同點都是有才能卻都“渾含”。曾國藩很佩服那些宰相,因為擁有了如此宰相的朝代大多是盛世。
有著做聖賢大誌的曾國藩也必定會向聖賢學習,所以他說:“所謂小人者,識見小耳,度量小耳。凡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婦之間,量狹則易以滋生疑忌。君子則不然,廣其識,則天下之大,棄若敝屣,堯舜之業,視若浮雲。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曾國藩在這一思想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對於下級的拂逆,向來都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責備下級,更不會大發脾氣。對他來說,這一切都是在磨礪自己的謙忍功夫。
曾國藩喜歡讀《莊子》,就是因為他覺得《莊子》能夠培養其豁達的胸懷。他說:“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他推崇“謙下不爭,為人務寬”的處世原則,這一原則與其重恕忍、有度量是一致的。
低者隻會牢騷滿腹、到處寡合;中者隻有一味渾含,永不發露;高者卻在清醒中糊塗,應對自如,一切為我所用,所以才會成就一番事業。
綜觀曾國藩的為官之道,為人處世的智慧,不能不說是始終貫穿著“渾含”與“謙忍為國”的。
有人說官場如同戰場,這話一點都不誇張。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有時甚至比在戰場上的真刀真槍還要慘烈。更何況嫉賢妒能也是官場上的通病。若能力遠過於人,且太過張揚,最終的結局一定不好,而隻有那種懂得“渾含”的智者,才能在官場上遊刃有餘。
在曆史上,因為同事間的嫉妒而遭遇不測的有很多,比如龐涓妒孫臏之能,割去了孫臏的膝蓋骨;李斯妒韓非之能,陰謀毒死了韓非……
因此,身處官場,一定要有容人之量,若遇事睚眥必報,也許可得勢於一時,但終究還是對自己不利的。
曾國藩深知這點,所以在京做官時,他非常低調謙遜。他白手起家,辦團練、組建湘軍、創立水師等,均做得低調而圓滑。而正因如此,雖然他也遇到來自官場的嫉妒以及清政府的疑忌,但他依然用他的“渾含”,用謙忍和忠貞來應對同事和上司,最終度過了無數的官場旋渦,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他的“事業”。
孔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國藩把“恕忍”二字作為其養性、守身、處世的寶訣,將“渾含”發揮到極致,這不是愚笨,而是智慧。
當然,將“渾含”做到爐火純青,為自己的事業成功開辟道路,也並不是單純、“笨”就成的,還要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度量。
曾國藩能做到“大人有大量”、“宰相肚裏能撐船”,都是受到了《資治通鑒》的影響。他曾總結開國宰相和中興宰相的不同,發現前者大多有遠見、有胸襟、有氣度,而後者卻更多地側重具體事務,做事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地穩紮穩打。
兩者的共同點都是有才能卻都“渾含”。曾國藩很佩服那些宰相,因為擁有了如此宰相的朝代大多是盛世。
有著做聖賢大誌的曾國藩也必定會向聖賢學習,所以他說:“所謂小人者,識見小耳,度量小耳。凡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婦之間,量狹則易以滋生疑忌。君子則不然,廣其識,則天下之大,棄若敝屣,堯舜之業,視若浮雲。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曾國藩在這一思想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對於下級的拂逆,向來都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責備下級,更不會大發脾氣。對他來說,這一切都是在磨礪自己的謙忍功夫。
曾國藩喜歡讀《莊子》,就是因為他覺得《莊子》能夠培養其豁達的胸懷。他說:“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他推崇“謙下不爭,為人務寬”的處世原則,這一原則與其重恕忍、有度量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