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訣 渾含(2 / 3)

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三寶,說到底也就是不計較得失、不爭高下、不爭強好勝。

“謙下不爭的哲學”對中國人的心理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才有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槍打出頭鳥”、“忍得一時之氣,解得百日之憂”、“難得糊塗”等經典語言。

當然,這種謙下並不是弱化進取精神,而是包含著積極因素的,正如曾國藩所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還說:“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又說:“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

總之,這是一種策略,不管是謙下還是渾含,都是為了更好地成就事業。為此,他不管身處什麼位置,都用“謙下”的態度來對待下屬,因為對他來說,團隊協作精神更重要。

正因為他的這種思想,所以對於綠營兵“勝不相讓,敗不相救”的惡習非常反感,並提出“誓不相棄之死黨”的戰略。

於是,他在上疏的奏折中說:“竊維軍興以來,官兵之退怯遷延,望風先潰,勝不相讓,敗不相救,種種惡習,……推原其故,在平日毫無訓練,技藝生疏,心虛膽怯所致。”因此他提出:“今欲改弦更張,總宜以練兵為務。”

綠營軍的弊端在曾國藩看來是致命的,所以他要改革,他說:“此營一百,彼營五十。征兵一千,而已抽選數營或十數營之多。其卒與卒已不相習矣,而統領之將,又非平日本營之官……敗不相救之故,半由於此。”

意思就是說,這樣的抽調方式,不利於打勝仗,容易使“卒與卒不相習,將與將不相和”,“彼營出隊,此營張目而旁觀,哆口而微笑。見其勝,則深妒之,恐其得賞銀,恐其獲保奏;見其敗,則袖手不顧,雖全軍覆沒亦無一人出而援手,拯救於生死呼吸之頃者”,甚至“欽差疆帥,複時相齟齬,號令歧出,褊裨各分畛域”。

由此他還感歎道:“夫危急之際,無人救應。誰肯向前獨履危地,出萬死之域,以博他人之一微笑?以是相率為巧,近營則避匿不出,臨陣則狂奔不止,以期於終身不見賊而後快。言念及此,可為浩歎!”

曾國藩對團隊協作的重視,其實也包含著“渾含”和“謙下”的為官之道。因為要想一個團隊團結合作,領導的態度非常重要。當一個團隊麵對的是目中無人、凡事以自己為中心的領導時,下屬們怎麼可能一心一意、死心塌地為他做事?

正因為知道這個道理,曾國藩才會采用各種方式,比如給部下謀福利、用寬仁對待部下、用“情”感動部下等,以此來凝聚整個團隊、軍隊的力量,當這種力量越來越強時,其實也就是曾國藩強大之時。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曾國藩就是清醒地糊塗著,也就是“渾含”。

不要說對下級曾國藩“渾含”,就是在協調和朝廷的關係時,曾國藩也將“渾含”發揮到了極致。

因為他清醒地知道,協調好與上級的關係,是順利開展工作的重要條件,甚至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特別是在治國方麵,皇帝就是最高的決策者,掌握著大臣們的生殺大權和人事任免權。因此,一個想有所作為的臣子,必須搞好和皇帝的關係,讓皇帝對自己不疑不忌,隻有這樣皇帝才可能放權使用,遇到大事時也才會給予支持。

由此也可以說,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負,一伸其誌,和朝廷、皇上的關係融洽必不可少。

當然,智慧的曾國藩在獲得朝廷和皇帝的信任上,有著他的妙招。當他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大時,他知道“槍打出頭鳥”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主動自削兵權、自削利權、稍殺羽翼……目的很簡單,讓清廷及皇帝消除疑心,不用擔心他會謀反。

同時,如果對朝廷和皇帝有所求,那麼曾國藩也會采用委婉的方式予以申請,比如說在1857年1月的《附陳近日軍情請催各省協餉片》一折中,他原本是想要求將李續賓、楊載福部調回自己旗下,但卻沒有直說,而是反複強調李續賓和楊載福所率湘軍水陸師本來是他曾國藩的部隊,是因為急人所急,所以才去增援湖北,借調給胡林翼的,現在武昌已經收複了,蘄州和黃州也已克複,言下之意就是現在李續賓和楊載福該回歸了。

曾國藩真誠卻又低姿態的做法總能打動皇帝,自然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晚年的曾國藩經過政治上的風雨、人事上的紛紜,最講究的一個字就是“渾”。也就是說,凡是不可太認真,不可得理不饒人。難得糊塗嘛!而這難得糊塗,又何嚐不是為人處世、為官的一種大智慧呢?

【延伸閱讀·曾國藩箴言】

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誌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輩既辦軍務,係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穡,如賈之趨利,如蒿工之下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衝融氣象,二者並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譯文】

自古以來的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誌向事業雖然不同,但他們豁達開朗的胸襟卻大致一樣。我們既然辦理軍務,就是處於功利場中,所以應該時刻保持勤勞,像農民的努力耕作,像商人的追逐利潤,像船夫撐船拚力衝過灘頭,早上開始工作,夜裏也要保持思考,以求得事情有成效。在努力把事情做好之外,內心還要持有一種豁達大度的氣象。兩者齊頭並進,雖然辛勞卻表現出一種恬淡的神態,這是最有意味的。